《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課題:登鸛雀樓
教材簡析: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所作。詩雖短小,但內容卻很豐富。整首詩氣勢恢弘,意境高遠。前兩句寫了作者登樓時見到的雄偉壯麗的景色。后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作者高瞻遠矚、蓬勃向上的情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富有深刻的哲理,常用來說明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的道理。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古詩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重點、難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圖文結合,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祖國傳統詩文的神奇與美,在潛移默化中學語言,受教育。
設計思路: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解詩題、知詩人
(課件示鸛雀樓圖)
簡介鸛雀樓: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出示“鸛雀樓”詞,指名讀。
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取名為“鸛雀樓”。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后被黃河洪水沖沒。
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自從唐代的一位大詩人登上這座樓后,作了一首詩,自此,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出示“登”,“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樓? 指導讀題,登︱鸛雀樓
過渡: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二、初讀檢查、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2、檢查生字 ,糾正“欲、窮、入、更”的讀音。
3、指名讀整首詩。
三、品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
1、學習“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看圖,思考:詩人和他的孩子登上樓,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指指圖上鸛雀樓、詩人、太陽、黃河的位置。
1)在圖中找一找“白日”。“盡”是沒有、完的意思,那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太陽怎樣呀?
師畫群山、白日。讓學生說說太陽應該畫在哪?理解“依山”。
結合圖說詩句“白日依山盡”的意思。
2)王之渙和他的孩子還看到了什么?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播放黃河水奔騰的錄象)交流。黃河水最終流到了哪?
結合圖,用上剛才的詞說詩句“黃河入海流”的意思。
從這句詩的哪個字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3)指導朗讀: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讀出黃河入海的雄渾氣勢。
指名讀,男女比賽讀
4)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見。再結合圖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景色。
5)仔細看一看插圖,想一想,他和孩子會做什么,說什么?
6)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再讀出這壯麗的景觀。
齊讀兩句詩
2、學習“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過渡: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