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的實效性探究——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教學案例
記得張田若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我想,這一讀是初讀,把握文章的大意;這二讀是精讀,理解文章的內涵;這三讀應該是悟讀,是文本到生活的一個延伸。“萬事開頭難”,這個初讀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初讀,是學生接觸文本的一個開端,初讀是否有成效,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前不久聽了二年級的一位老師上的一節研討課,是蘇教版第三冊的課文——《夕陽真美》。課文講述了一個孩子和爺爺奶奶去看夕陽,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觀察,描繪了夕陽的變化和壯美,最后發出了“夕陽真美”的感嘆。這位教師所講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整節課的設計從游戲闖關入手,抓住了低年段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其中有這樣兩個片段,引發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
老師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顯得很有層次,從生字的字音入手,由字及詞,由詞到句,最后連句成篇。在朗讀大王考驗學生的第二關里,老師先問孩子們:“你們覺得哪些詞比較難讀?”當學生一一說過后,老師將自己準備好的詞打在了屏幕上:“朗讀大王將大家覺得難讀的詞寫在了這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選取了課文中的“傍晚、深藍、連綿起伏、壯麗、往下沉、漲紅”這些詞,先采取帶拼音讀,然后去掉拼音再讀。教師在這個環節花的時間不少,也運用了多種讀的方式,比如指名讀、小組讀、小組內成員互讀,還有一個帶讀,全班齊讀。當讀完后,再來讀課文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還是有不少的學生對于“壯麗、傍晚”這兩個詞讀得不夠準確,另外,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也暴露出了其它詞語讀得不夠準確的情況,比如“余暉、慢慢地、燦爛”等詞語。教師在其后的朗讀句子和課文中,也花了不少的氣力來糾正學生的發音。
[我的思考]
詞是由字到句的一個中介,學生的詞語讀得正確、流利與否,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讀句、讀篇。所以老師在備課時,應該自己先把課文多讀幾遍,既是了解課文,也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現學生在讀上可能會感到有困難的地方。也就是說,教師在對于初讀時,準確選擇需指導讀好的詞語十分重要。這些詞語應該是有層次,有梯度的讓學生掌握。由簡單兩字詞到三字、四字詞,由一類詞到二類詞,該在何處使力,應該是老師“備教材,備學生”的結果。其實不僅僅是詞,對于句子的指導朗讀也應該是有選擇性的,可以是中心句,也可以是長句子或者寫得非常美的句子,讓學生突破難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二]
課堂的一開始,老師就跟學生們說:“有一個小朋友收集了好多的夕陽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說:“想!”老師就說:“那要過好故事大王給大家設計的四關才能看到!”于是學生們開始了積極的“過關”行動。似乎感覺每過一關學生的熱情就會有了一定的消退,等到過第四關時,雖然學生們能讀通讀順課文,但個別學生已經開始有些走神,有些學生的熱情也不如剛開始那么高漲了。當最后一關過去了,老師將夕陽的照片用幻燈片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看了許久,嘴里還不時發出“哇、哇”的叫喊聲,看得出,當時,學生們的確被這夕陽的壯麗所深深吸引了。這時,老師突然將話題轉向:“夕陽真的很美,那么課文中的哪幾段是寫夕陽的呢?”有些孩子還沒從剛才美麗的圖景中回過味來,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