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懂得像狼一樣的壞蛋要做壞事,總是要找借口的,對這樣的壞蛋只講道理是不行的。
2.學會本課生字、詞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
2.教學難點:懂得像狼一樣的壞蛋,與他們講道理是不行的。
三、教具準備:
1.教學掛圖一幅。
2.頭飾兩個:狼、小羊。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一則寓言,題目是什么?(指名讓一學生回答:《坐井觀天》)它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故事?(指名讓另一學生回答:講的是小鳥和青蛙爭論天的大小的故事)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
板書:狼和小羊。張掛教學掛圖。
3.請同學們讀一遍這篇課文的題目。
4.哪個同學能告訴我,從題目上看,這則寓言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故事?(答:是在狼和小羊之間發生的故事)
5.那么,在狼和小羊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來看課文。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思考兩個問題:2.課文里寫誰找誰的碴兒?為什么?
三、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完成下面要求:
1.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及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
2.聯系句子內容解詞。
3.想一想,狼一共找了幾次碴兒?
4.找出狼和小羊三次對話的有關語句。
四、檢查效果
1.指名讓學生回答思考題。
同學們,現在讓我們請幾位同學來回答我剛才提出的問題。
(1)什么叫“找碴兒”?(答:找碴兒就是故意挑毛病)
(2)課文里寫的是誰找誰的碴兒?(答:是狼找小羊的碴兒)找了幾次?(答:三次)(3)狼為什么要找小羊的碴兒?(答:因為狼想吃小羊)
2.認讀生字。
(1)板書:狼 臟 站 伙 憐 先 再 爭 辯 撲
(2)指名要學生認讀生字。
3.課堂作業。
(1)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
2.指名提問:什么叫“找碴兒”?課文中誰找誰的碴兒?找了幾次?結果怎樣?
二、講讀課文
1.講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段課文。
(2)這一段課文講的是什么?(答:是說狼來到小溪邊,看見小羊在喝水)(3)從這段課文中,我們能不能看出來是誰先到小溪邊的?(答:是小羊先到小溪邊喝水,狼是后來的)
2.講讀第二、三自然段。
(1)分角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2)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么叫找碴兒、狼為什么找小羊的碴兒?現在,請同學回答這個問題。(答略)
(3)那么,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狼怎么樣找小羊的碴兒,它要吃掉小羊的第一個借口是什么?(答:狼指責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臟了,問小羊安的什么心)
(4)從狼說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狼不但是兇惡的,(想吃小羊)而且是陰險狡猾的。(明明自己想吃人家,還要指責別人弄臟了它的水,問人家安的什么心)(5)對照掛圖,讓學生說明狼和小羊所處的位置。那么小羊是怎么回答狼的呢?(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6)從小羊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小羊是單純、善良、溫和而又聰明的。(“吃了一驚”,“溫和地說”,從水流的方向和各自所處的位置說明自己不可能弄臟狼要喝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