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學古詩》教案
學習這課,首先從課題入手,明確這一課的主人翁是英英,借著學生已經(jīng)的預習過,問學生:“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學生自然背得朗朗上口,且有模有樣。接著讓學生打開課本,認真看課文的格式,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對文體了解得還不錯呢。有說:以前我們學的課文分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的第一行都空兩格作為標志,這篇課文沒有自然段;有說:我們以前學的古詩是單獨出現(xiàn)的,有《憫農(nóng)》、《鋤禾》;《靜夜思》是在課文里面的;“這就叫‘文包詩’。”有說:這篇課文的前面有“英英、奶奶”。“那是表示什么呢?”“表示是奶奶和英英說的話。”“那用說話的內(nèi)容寫成的文章叫什么形式呢?”沉默了好議會兒,終于在我要公布答案時,有一學生自信地說:“是對話的形式。”“真了不起!”
然后就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文章,“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xiāng)來。”這句話讀起來很費勁。一是前半句讀不齊,即使畫了停頓符號還是不太理想;“思念起故鄉(xiāng)來”,學生思維定式,總有人讀成“思念起來”,反復朗讀了好多遍,結(jié)果還是夾雜著幾個不協(xié)調(diào)的聲音。
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談?wù)勀棠谈⒂υ挼膬?nèi)容,課文層次清晰,學生一下子就說得很準確:她們的談話是圍繞《靜夜思》這首詩展開的,談了詩的內(nèi)容、意思和作者。
我跟學生分角色朗讀,我扮演奶奶,萌對我這奶奶沙啞的聲音還不滿意,說可以再老一點。我于是就“裝老”了,“是啊,奶奶年紀大了,耳朵不中用了,英英啊,你一說就是一大串,奶奶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剛開始要求回答的小朋友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句的意思,在我的暗示下,終于有孩子知道從書上找到了答案,但我發(fā)現(xiàn)至少有一半的學生對到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沒有感覺。再反過來問這句話是說的哪句詩,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順利。我們還討論了“為什么說是秋天的夜晚?”大致了解是因為秋天天高云淡,月亮格外明亮;秋天有個中秋佳節(jié),人們都團圓了,就更加思念起故鄉(xiāng)來。這時就有學生問:“老師,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寫的吧?”“你怎么知道的?我看不一定哦!你看,詩中是說‘舉頭望明月’,并沒說‘圓月’啊。”他笑笑,坐下了。我心里反沒了譜,是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寫的嗎?后來查了一下資料,并沒有此說,才算安心。
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感覺不太好,總覺得學生沒有真正明白文中的語句是對詩句的解釋。
本來還設(shè)計讓學生扮演奶奶,向英英提出問題。可是由于在詩句與意思對應(yīng)上扯了不少時間,這一環(huán)節(jié)沒能進行。這會兒坐著后悔呢,學生定有我想不到的精彩的提問。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