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歡樂的潑水節
第四冊《歡樂的潑水節》資料(一)(二)(三)(四)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并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緊扣“歡樂”來寫,可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課文配有插圖,生動描繪了傣族人民相互潑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學生情況:
我們班的學生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對這方面的積累非常少,少數學生家里有條件,可找到有關潑水節的資料,能激起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強,所以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課文。我們班的學生在識記生字上頗有一番見地,所以對識記生字這一重難點的突破,學生掌握的情況會較好。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六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獨有的風俗習慣。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了解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獨有的風俗習慣。
設計理念:
以第一課時為例。在板書課題后,讓學生就題目提出問題,接著有幾個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前找到的資料,激發其他同學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去讀課文。利用小組的能力合作總結出每個自然段的大意,通讀全文。記字這一環節,讓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識記生字,顯出學生自己的見地。不是局限于我說出這個字的結構,他們就按照我的話去死記。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教“潑”,領讀課題。
2、讀了這個題目后,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提問:
(1)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2)什么是潑水節?潑水節是怎么來的?
(3)到了潑水節的時候,人們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潑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課前,我們班有些同學說他們找到一些有關潑水節的資料,想說出來和大家分享。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請上這些同學上來講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以及潑水節的由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4、聽完這幾位同學的介紹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覺?(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潑水節)好,那我們就一起認真地看課文,它會告訴我么有關潑水節的具體的事。
二、初讀感知
1、標出自然段序號,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揭示生字詞。
tǒng桶hù互相shī līn līn濕淋淋jí xiáng吉祥xìng fú幸福kěn lí不肯離去bǎn nà西雙版納fèng鳳凰花sài比賽
(1)指名拼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適時糾正)
(2)小組合作,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們組理解了那些詞語的意思。
各小組討論后匯報。(有的小組課前查過字典,有的學生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釋詞語)
(3)詞語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們還會讀嗎?誰來挑戰一下?(學生爭相拼讀,氣氛活躍)
3、我們把生字詞帶到課文中讀一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各小組長帶領組員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