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說課稿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分節朗讀,正音。
(對于低年級學生,讀通課文非常重要,應舍得花時間給學生讀,但要注意以變化的形式吸引學生去讀。)
2、品讀感悟。
(1)第一節——想象促讀。
a、讓我們一起去雨后的廣場看看,玩玩,好嗎?(齊讀)
b、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讓學生想象雨后的景象:嫩綠的樹葉上滾動著晶瑩的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金光。廣場上大片的積水匯成了海洋,引來了一群快樂的孩子。他們挽著褲管,赤著腳,奔跑著,呼喊著,快樂極了。)
c、帶著想象的畫面再讀這一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等,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第二—四節——表演促讀。
a、讓學生自己讀讀演演,體會情趣。
b、學著小哥哥的樣子踩水、摔跤。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評演,理解、體會“小哥哥連喊‘糟糕——糟糕’時心里怎么想。”“為什么滑了一跤卻反而‘興奮和驕傲’”。(通過讀“使勁地踩著水”“濺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褲子”等詞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酣暢痛快;從摔了一跤后的神態、舉動,體會小哥哥既為弄臟了褲子而擔心受責罵,又為盡情踩水而興奮,也為是男子漢行為感到驕傲的多重心理。)
c、演一演小妹妹跟在哥哥后面怎么跑的?(特別要演好小妹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小心翼翼的樣子,卻又“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的矛盾心情。)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
3、誦讀品味。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通篇朗讀,在朗讀中感受兄妹倆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在朗讀中獲得身心的滿足與歡樂。)
(2)有的小朋友已經會背誦了,你行嗎?試試。
(背誦是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小小的激將法充分利用了低年級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促使學生很快記憶,背誦課文。)
三、引導聯想,描繪
1、除了兄妹倆,廣場上的其他孩子們也玩得多么快樂呀!
2、你們也想來參加嗎?想象一下你們會怎樣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