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古詩,背誦《游子吟》。了解《游子吟》的意思。
2、通過朗讀抓重點句,體會母親對孟郊的關愛和孟郊對母親恩情的感念。通過反復吟誦,啟發想象,喚起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感恩,懂得從小要尊敬、孝敬父母。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讀文、讀詩,背誦古詩《游子吟》。
難點:在關鍵詞、句處反復誦讀,體會、想象,感受母親對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對母親恩情的感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古詩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母親的恩情》。孟郊在50歲那年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出示)誰能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在這首詩里,孟郊稱自己的母親為——(板書:慈母)
二、潛心讀“事”,會心談“話”感受母親的恩情(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慈母呢?讓我們來看看孟郊要出遠門時母親為他做了些什么。請小朋友們自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2、交流: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呀?
相機板書:縫衣
送兒
3、體會“一針針一線線”
描寫母親縫補衣裳時課文中哪個句子最讓你感動?請你認真讀讀第一自然段,劃出這個句子。
交流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你為什么覺得感動?
讀讀詞語“一針針一線線”
4、體會母親縫衣時的心情
孟郊的家鄉有一種習俗,家里有人要出遠門時,母親或妻子就要為出門人做衣服。如果針腳越細密,出門人就會越早回來。
兒行前里母擔憂,孟郊母親心里多擔心啊!她想,(出示句子)母親想的只是讓孟郊早點回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省略號)母親還會想些什么呢?你能通過朗讀表達這種擔心嗎?
體會“忙著”。
這一段中還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動?(出示: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難怪孟郊要這樣寫:(指讀)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5、體會母親說的話。
出示句子: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母親對孟郊的一顆什么心?請你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好這句話。
母親的話,孟郊聽懂了嗎?你從哪里知道的?
齊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里。”
小結:是啊,為兒縫衣,為兒送別,母親為孟郊辛苦操勞,又增添了白發,讓我們齊讀一、二自然段,再來感受一下母親的恩情。
發自內心地讀一讀: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體會孟郊對母親的感念。
孟郊告別了母親,獨自一人上路了。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生接讀)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他發自肺腑地想:(出示句子)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
你能把這個帶問號的句子改成帶句號的句子嗎?意思不能變。
有了太陽的光輝,小草可以————————
有了母親的慈愛,孩子可以————————
是啊,當你餓了時,媽媽————————
當你渴了時,媽媽—————————
當你生病時,媽媽————————
母親的慈愛就像太陽的光輝一樣溫暖。想起了母愛,我們心里就涌起了一股暖流,讓我們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兩個句子。這就是古詩中所說的:(指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