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潑水節》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感受潑水節的歡樂氣氛,了解潑水所表示的象征意義,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風俗習慣。
教學重點:教學描寫潑水的歡樂場面,體會潑水的情景和人們歡樂的心情。
教學難點:懂得潑水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計思路:
《歡樂的潑水節》是一篇洋溢著歡樂的美文。文中處處流露著歡樂,句句體現了歡樂。故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打破了以往按序講解的思路,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課文中的歡樂,教師則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結合學生自己初步的認識與學習進行教學。
其二、除了以“歡樂“為主線串起整個文本,感情朗讀也是貫穿始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情感,體驗品味。另外,采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揭題導入。
2、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新詞。
二、新課部分:
1、讀課文,找“歡樂”:
2、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討論交流:
(一)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1、齊讀這兩句話。
2、你從哪兒體會到了歡樂?
3、指導學生觀察書中插圖,理解動詞:“灌”、“潑”;將圖文對照,讀懂句子,并體會人們潑水時歡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有效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圖文結合,使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文字。]
4、激發學生情感,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帶著歡樂的心情來朗讀這兩句話。
5、就“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質疑。
(二)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1、通過對我們漢民族一些節日象征物的類比,來指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傣族潑水節清水的象征意義。
①中秋節,圓圓的月餅是 的象征?
②為什么月餅是團圓的象征的呢?
③那在傣族的潑水節,清清的水是 的象征?
2、老師告訴大家,這兒可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呢!(教師通過講述潑水節來歷的小故事,揭示出清水為什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設計理念:清水的象征意義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能一下子把握得不是很準確,所以就從孩子們身邊最熟悉的中秋節談起,在“月餅是團圓的象征“這個話題上,學生應該既能領會到“象征”的本義,又能感悟到“月餅”與“團圓”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清水”與“吉祥如意”之間的聯系,以突破教學難點。]
3、學生齊讀句子,結合故事情節加以理解。
4、播放潑水節現場錄象。
5、再次齊讀句子,領會清水的象征意義并感受人們歡樂的心情。
6、綜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出:大家潑出的不僅僅是清水,更重要的是潑出了自己的心愿,潑出了美好的祝福。
7、回到圖畫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說出人們心中的愿望和祝福(組織學生表演)
[設計理念:化抽象的概念為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及表演,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讓孩子們學得更生動、更有趣,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