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種果樹》的文本解讀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自己的種植計劃,最終什么果樹都沒有種成。全文工有9 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猴子種下梨樹苗,就等著吃梨子。第二至八自然段,寫猴子輕信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第九自然段寫猴子總是拔了種,種了拔,結果什么樹也沒有種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學時,可以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并讓孩子對課題進行質疑:小猴子種果樹,種了那些果樹?它是怎么樣種果樹的?結果怎么樣了?,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學貴有疑”。低年級的學生還處在不會很好對課文提出問題的時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引導,使質疑的問題逐步深入,有一定的深度和寬度。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然后再經過老師的適當點撥,抓住關鍵詞語來感悟到猴子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
教學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時,可根據這幾個自然段相似的結構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內容相近、敘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時,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重點指導學習二、三自然段,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四、五、六、七自然段,然后全班交流評議,此過程中教師只須適當點撥。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既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了合作,學會了探究,評價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抓住“就這樣”,引導學生聯系前面的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并討論,說說猴子最后“什么樹也沒有種成”的原因。
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能初步形成對故事的整體感知,但對文中精當的詞、句和富有個性的語言還不可能有所領悟;能模糊地感知小猴子在種果樹中表現出的急噪,但容易把其原因歸咎于小猴子偷懶或三只鳥兒多嘴,還不能感悟到故事中角色的鮮明個性。這樣,我們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小猴子在種樹過程中的“等不及”心理,體會小猴子和三只鳥兒的特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創作,把本課改編成童話劇,讓學生扮演課文中角色,為角色設計臺詞,在實踐中積累語言,在應用中提高語言能力。也許改編的雖然很稚嫩,但表演中,孩子們特別活躍,努力地表現這只小猴子沒有耐心,聽了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是可以主動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在最后的課堂延伸中,讓孩子們討論:你想對小猴子說什么?或如果你是小猴子,你會怎樣對待別人的話?討論后交流。此舉主要是讓學生在說話訓練中積累語言,并在說話訓練中學習該怎么對待別人的話,養成思考的習慣、遇事能有自己的主意以及個性化的感悟寓意!在對猴子進行評價時,可以多元化,要尊重孩子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可以進行適當的啟發與引導,并展開討論。
在升華寓意的同時,應讓學生學會應用,聯系生活實際加以引導,別人失敗的教訓自己要引以為戒。在教學過程的最后,可以設計一兩個情景,進行寓意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在深化寓意的同時,也明白在生活中該如何靈活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