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 教學回顧與反思
《秋天到》這首兒歌安排在第一單元第一課。我決定把這一課作為機動課,相準時機插入,讓學生置身于“秋天到”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秋天的美,感悟豐收的喜悅。
開學第一天,我就布置學生用心觀察自己身邊的變化,還要求他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市場買菜,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孩子們積累了不少體驗:有的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小港碼頭買海貨,看見漁船捕魚歸來的熱鬧場景;有的學生從市場上的葡萄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中,體會到葡萄豐收了;還有的孩子發現院子里的落葉一天比一天多……
開學后第一周、第二周持續高溫,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天轉涼,風變爽”,直到周六、周日接連不斷地飄了幾場細雨,青島的秋天才姍姍來到。周一的早晨,不少學生已換上長袖衣衫,教室窗外泛黃的梧桐樹葉也不時隨風飄落下來。我知道,此時正是教學這課的好時機。上課了,我朗讀了一篇自己寫的描寫春、夏、冬三季景色的小短文,問學生:“如果老師接著寫,該寫些什么呢?”學生略一思索,馬上領悟到接下來該寫秋天的景色了。接著,我又為學生繼續創設情境,“當秋天來到時,我們身邊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躍躍欲試,但我并沒有急于讓他們回答,而是輕輕閉上眼睛:“閉上眼睛,老師帶你們走進秋天,用心去欣賞秋色。”師生在音樂中閉目遐想,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被激活,一幅有聲有色的秋景圖浮現眼前,我先激動地喊起來,“啊,我看見了,我看見山坡上有一大片柿子樹,金黃金黃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學生也紛紛喊起來:“我看見田野里有一大片金黃的稻子!”“我聞見果園里葡萄的香味了!”
“我看見許多漁船捕魚歸來了!”“我看見金黃的樹葉飄落在地上!”“我感覺風變得涼爽了!” ……在反復朗讀兒歌之后,我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之后全班交流,結果“田野翻金浪”一句學生始終讀不明白。在我點撥了“八月秋收忙”之后,才有學生說出田野里的莊稼都熟了,這是我沒有意料到的。(于是,我接著剛才那位學生的發言連說帶打手勢:“對,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黃的稻穗隨風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學生恍然大悟。
在插入“語文天地”中換詞語這一項練習時,“葡萄香 、柿子香、玉米香、花生香、蘋果香、栗子香……”等此起彼伏,我正為學生思維這樣活躍而欣慰時,一個男同學響亮地喊出了“月餅香”。我一愣,這可與“秋收忙”沒什么關系!我本想一口否定他的答案,可望著他期待的目光,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我微微一笑,“為什么要換成月餅香呢?”“因為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現在商店里的月餅很多。”噢,原來,他是基于生活經驗做出了這樣的回答。我不禁暗暗佩服這個孩子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揚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本來我想就此結束“月餅香”這個問題,這時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學小聲嘀咕道:“今天是九月十六,八月十五早過了!”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學生并不知道兒歌中的七月、八月、九月指的是農歷,與我們平常使用的公歷不同,備課時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于是,我又簡單的介紹了中國特有的計算時間的方法――農歷,還讓學生課后查一查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