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敘事《媽媽,不要送傘來》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首詩歌。這首詩通過寫一個孩子希望媽媽在下雨天不要送傘的祈盼,表達了孩子不愿意嬌生慣養,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感情。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在于激勵孩子們努力增強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煉和考驗。按照課前的計劃,我先范讀課文,孩子們標出生字詞,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讀書方式,這樣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有的默讀。大家讀得興致勃勃,教室里頓時成了一片讀書聲的海洋。
讀完以后,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欲望,紛紛發表對這首詩的看法。
生a:這首詩寫一個小朋友不要媽媽送傘來。
師:對,誰能說得更具體些?他不要媽媽送傘來,要怎么回家?
生b:小朋友不要媽媽送傘來,要自己淋雨回家。
師:說得真好,再讀讀課文,淋雨回家有什么好處呢?
生c:小朋友想勇敢些。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這首詩寫一個小朋友不要媽媽送傘來,他想自己淋雨回家,在風雨中勇敢,歡快地成長。
由于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按照我的計劃,學生學完生字后,(我把他們分成三個小組,以學生熟悉而喜歡的水果,蘋果、香蕉、菠蘿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仔細讀詩,讀懂哪一節就說哪一節。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都爭著發言,紛紛匯報各組的討論結果,匯報如下:
蘋果組:我們讀懂了第一節詩,這一節寫我不要媽媽送傘來,我喜歡在小雨中慢慢走回家。
香蕉組:我們讀懂了第二節詩,這一節寫我不要媽媽送傘來,我喜歡頂著外衣裹住的書包在大雨中奔跑。
菠蘿組:我們讀懂了第三節詩,這一節講我懂得媽媽的愛,我要像風雨中的小樹一樣勇敢、歡快地成長。
匯報完畢之時,我們班的“大嗓門”小a忽然站起來自信地說道:“老師,您平時不是說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做個好孩子嗎?課文中的小朋友不要媽媽送傘來,要淋著雨回家,這樣會生病,爸媽會擔心的,他不是爸媽的好孩子!边@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屬于備課的空白地帶。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我的心里也一陣緊張,短暫的沉默之后,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擦出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必須牢牢抓住。于是,我又把這個 “球”踢給學生,帶著欣賞的口吻予以表揚:“小a同學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認真想一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
小b站起來說道:“詩中的小朋友只不過想淋著雨回家,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這樣做,如果生病了,爸媽一定很擔心,像這種不聽父母話,讓父母擔心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小c反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