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小詩。這篇小詩用呼告的語氣,表達了小朋友不愿意嬌生慣養,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達了小朋友對母親的感情。詩中第一個“我喜歡……”,抒發了小朋友貼近大自然的喜悅心情,第二個“我喜歡……”,抒發了小朋友搏斗風雨的喜悅之情。兩處“喜歡”,都流露了希望自已行動、自身去闖,希望自立、自強的愿望,這樣的愿望通過對媽媽的直接對話表達出來了。
這篇小詩語句清新、活潑、自然,充溢了兒童情趣,適合于兒童朗讀;同時,又運用了“慢悠悠”、“小糖人”等需聯系語境理解的較含蓄的詞語;而課題《媽媽,不要送傘來》,只有學生在真正讀懂小詩,并聯系實際生活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領悟。總而言之,這是一篇趣味性強、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語感訓練、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熏陶感染的佳作。下面,結合教學流程作一具體論述。
一、激趣導入,引起考慮
上課前,先在黑板上安排五彩的傘群、朵朵烏云、無數小雨點,目的是營造一種下雨打傘的氛圍,與課文內容連為一體;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為課堂伊始的提問奠定基礎。
上課了,首先問學生,“在黑板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生字“傘”,這是一個生字,引導學生齊讀,既使學生在環境中認識了字,也降低了學生自學生字的難度。再由“傘、烏云、小雨點”引到下雨。然后,教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充溢情趣地引出課題并引起學生的考慮:“聽,‘沙、沙、沙’,下雨了,同學們有的衣著雨披兒,有的打著花雨傘回家去。有位叫“咚咚”的小朋友沒拿雨傘,也不希望媽媽送雨傘,她說‘媽媽,不要送傘來’(完成板書),這是為什么呢?”現在的學生,依賴性強,大多又嬌氣,下雨不用家長送傘這是他們一時很難理解的,因此,問題的提出自然引起學生的考慮,激起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自主識字
這一環節,首先是教師配樂范讀,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而后交流識字方法,小組合作自學并檢查生字。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教學中引入了“咚咚”這個人物,如:教師范讀是“聽一聽,咚咚都說了些什么”,學生自讀文章是“喜歡咚咚的文章嗎?讀咚咚的文章,假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請大家用自身喜歡的方法認生字、讀文章。”而小組合作學習、檢查生字也是“咚咚要考考你們生字掌握得怎么樣,誰有膽量接受考驗?請小組長打開d盤,找到‘咚咚考考你’文件夾,里面有‘第一關、第二關’兩個文件,看一看哪個小組能‘團結合作、一起闖關’。”闖過一關,咚咚總會說“嘿,你真棒!”“請給自身鼓鼓掌吧。”“咚咚的關闖過了,敢不敢接受老師的考驗?”等。為什么這樣設計呢?因為北師大版新課標教材,很注重貼近兒童心理,隨手翻翻教材,一個個情趣各異的兒童形象躍入眼簾 ——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因此,發明了“咚咚”這個人物,讓“咚咚”進入學生心靈,讓“咚咚”與學生對話,讓“咚咚”引出學生的考慮,讓“咚咚”與學生一起“勇敢、歡快”。實踐證明,學生對“咚咚”較對老師更感興趣,更樂于與“咚咚”一起學習。
三、以疑導讀,體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