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們》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自主識字,鼓勵學生觀察漢字的特點,從而更輕松地識字。
由“疑”引路,由“疑”引讀。讀書貴在有疑,因此教學要始終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不斷質疑的熱情,這樣的閱讀收獲才會大。
【教學目標】
⒈會識“既、嗓”等6個生字,會寫“拎、桶”等5個生字及“胳膊、晃蕩”等兩個詞。
⒉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懂得子女應該孝敬父母的道理。
3.分角色讀課文,并演一演。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生詞卡片,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以疑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有一篇文章內容很奇怪,明明寫了三個兒子的事情,而旁邊的老爺爺卻非要說自己只看見了一個兒子──這個老爺爺并不是盲人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打開書讀23課《三個兒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吧!(師板書: 23 三個兒子 一個兒子?)
[設計意圖]呈現矛盾沖突,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⒈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梗概。
⒉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明白老爺爺“看法”產生的來龍去脈。
[設計意圖]兩次初讀,雖然都是初步感知大意,但是第二次“邊讀邊想”,要學生弄清老爺爺“看法”產生的來龍去脈,兩次初讀的意圖有不同,程度有區別。
三、讀文識字,掃清閱讀障礙
師:剛才的閱讀,肯定有同學遇到了生字障礙,現在我們一起解決生字問題吧。
⒈教師呈現生字卡片,學生自讀生字。
既 嗓 拎 桶 晃 甸
⒉學生自主識字,分析記憶,教師注意引導。
既,讀jì,可以組成“既然”等詞。
拎,讀līn。注意:其它的帶“令”的字大多是后鼻韻母,而“拎”例外,它不是后鼻韻母。“拎”還容易將右邊寫成“今”,比較“拎──令──今”,誰的讀音與“拎”更近?當然是“拎──令”更近,因此,要記住“拎”右邊是“令”不是“今”。
3.齊讀,抽讀,分組讀,“開火車”讀。教師注意傾聽發音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多數形聲字,學生識記并不難;對容易混淆出錯的字,需要教師未雨綢繆,及時引導提醒。
四、讀文練句
師:生字會認了,這些句子會讀嗎?(生字加粗或紅字)
(1)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2)三個媽媽打了水,拎著水桶回家去,老爺爺跟在她們后邊慢慢地走著。
(3)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4)讀下面的句子,練說“一個(只)_______。一個(只)_______。另一個(只)_______”的句式。
一個孩子翻著跟斗,像車輪在轉,真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設計意圖]讀這些句子或段落,一是為了在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鞏固漢字的識記效果,二是為了抓住重點句子來學習語言,發展語言,三是可以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為后面的閱讀打基礎。
四、自主觀察,寫字練習
1.師:(呈現會寫的生字)請觀察第一排三個生字,誰能發現它們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