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看浪花》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看浪花》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詩歌,全詩共分五節。第一節講三個孩子坐在海灘看浪花。第二、三、四節分別講三個孩子看著浪花展開各自的想象:讓海水變淡水;去海底打獵;到海底去采礦。第五節講孩子們沉浸在想象當中,說說笑笑忘了回家。詩歌語言清新、活潑,瑯瑯上口。本文在描寫浪花時用了許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問號、稻穗、馬鬃等,對于不是生長在海邊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導入的時候就調動學生平時聽說的或者在電視上書上對大海的了解,提問: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樣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態的幻燈片,由此讓學生心中自然升騰起強烈的親近欲望。
在教學的過程中抓住“孩子想什么”這個問題切入,由此理解詩歌每段的前兩句,難點理解海水為什么要變淡水,在其中穿插海水淡水知識的了解,并用圖片展示讓學生體會淡水的重要,然后用“嘩嘩”一詞引入后兩句的學習,學習本詩歌的重難點,浪花像什么?為什么說像稻穗?是作者的一種想象,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無邊無際,并且讀出這樣的感覺。在這樣形式的教學實踐中,確實我自己也感覺到了內容的零碎,問題的瑣碎,缺少一根主線把它串起來,散散的感覺,整首詩歌學起來就少了那樣整體的美了。
《看浪花》教學反思
這次的“請進來”教研活動終于結束了。拖了一個月,讓我吃不好,睡不香。現在終于算是解脫了。大家都說我有進步了,哈哈,好開心呢!其實我知道,我這堂課上得不好,但是不管怎樣,只要有進步那就是成功
《看浪花》是一首充滿童趣、充滿想像的詩歌,全詩共分五節。其中2、3、4小節是重點。詩歌語言清新、活潑,瑯瑯上口。
本文在描寫浪花時用了許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問號、稻穗、馬鬃等,對于不是生長在海邊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困難。于是我在設計了這樣的導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樣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態的幻燈片,由此讓學生心中自然升騰起強烈的親近欲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么”這個問題切入,由此理解詩歌每段的前兩句,難點理解“我想讓海水變淡水,嘩啦嘩啦澆莊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險,身著潛水服裝戲黑鯊”“我想到海底去采礦,抱出萬千金疙瘩”。教學過程種穿插多張圖片,讓學生體會海水的美麗。然后用“嘩嘩”一詞引入后兩句的學習。以像稻穗為重點,讓學生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無邊無際,并且重點指導學生去讀出這樣的感覺。在這樣形式的教學實踐中,確實我自己也感覺到了內容的零碎,問題的瑣碎,缺少一根主線把零散的部件串起來,整首詩歌學起來就少了那樣整體的美了。
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是打開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而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節課中時時注意到為學生創設學習語文的情境。充分地發表個人想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感悟第一個孩子的“我想讓海水變淡水,嘩啦嘩啦澆莊稼”的美好愿望時,我出示了多張干旱的圖片,創設情境:聽聽小禾苗它在說什么?聽聽這位農民伯伯的話,他在呼喊些什么?學生看到如此觸目驚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發:“誰來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來吧!”此時,我趁熱打鐵:“現在你就是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么?”。在這樣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學就有了深度。在最后一小節的學習中,我也創設了情境:“聽,媽媽在叫我們快回家呢!大家趕緊穿好鞋子,跟浪花說再見吧!”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特別開心,也體會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