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學案例
一、導入:蜜蜂是怎么把列寧引到家的呢?二、朗讀感悟
1.初讀課文時,在讀準生字、詞語的基礎上要引領學生把一些長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順,讀流利。2.細讀課文時,建議運用多種方法感悟文中的詞語。
(1)“附近、談天”等詞語,可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經驗感悟。如,“附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可以在以下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
①學生以自己的座位為中心,看看哪些同學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學坐在自己的旁邊,哪些同學坐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
②以自己家為中心,看看學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讓學生作出判斷后表達出來,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2)“常常”等詞語,可在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換詞比較來感悟。“常常”可以換成“經常”。“經常”是二年級學生已熟悉的詞語,通過互換能感悟“常常”的意思。
(3)“往常、果然、向導”等詞語,可在朗讀上下文中感悟。如,感悟“果然”一詞可這樣設計:
①在自讀課文后,教師提問,誰讀第三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指導學生輕聲地讀列寧觀察的句子,讀出列寧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的情境。
②教師啟發,誰能試著有不同的讀法讀“果然”后的句子嗎?可重讀“果然”后的句子,讀后再想一想它的意思。列寧根據自己的觀察想到那所小房子很可能就是養蜂人住的地方,他便去敲門,結果開門的就是就那個養蜂人。“果然”一詞表明結果和預料的完全一樣。
(4)理解“驚訝”,可在朗讀第四自然段中,通過模擬養蜂人突然在自家門口見到列寧時感到驚奇的語氣和表情來感悟。
(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事情的主人公列寧的情感也在發生著變化,從開始的“往常”去找養蜂人的人沒在,想談天卻談不成的失落,到列寧親自想辦法去找,最后“果然”找到養蜂人時的驚喜,都叫人感同身受,其情感變化都在實情發展過程之中。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
3.深讀課文時,建議以第三自然段為重點,進行探究性教學。讀完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由學生或老師提出問題:蜜蜂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向導找到養蜂人的?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仔細研讀第三自然段。把同學們的各種思考巧妙地利用下面歸納性的板書予以展示。注意發現 :蜜蜂——園子——小房子分析思考 :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作出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里。馬上驗證:果然就是要找的養蜂人。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于思考、敏銳判斷、立即驗證的這一過程體現了科學發現與研究的過程。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始終體現事不離人,人不離事,事是人做的,人在做事過程中的表現反映出人的品質。通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講述事情過程和畫路線圖,明白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找到養蜂人的。同時學生學習列寧善于觀察與思考的優秀品質。)
4.擴展想象,并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想象養蜂人聽了列寧的話后,會說些什么,會怎樣邀請列寧進屋,怎樣進行交談,續編故事后,進行口語交際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