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玲玲的畫》說課稿
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玲玲的畫》說課稿《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很多事情并不是我們想像的那么糟。看,玲玲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教者要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受到啟發,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我們班的學生更是活躍,上課愛舉手發言,甚至愛在座位上接嘴。他們對語文很趕興趣,普通話說的好,沒有方言尾音,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表達能力一般,詞匯量還不夠豐富。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以一下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環節一 《玲玲的畫》是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為了使語文課有一個整體性,讓學生先知道本單元教學主題,然后讓主體貫穿整個單元教學,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單元導讀部分,概括出:本單元教學主體是: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環節二 語文的教學,應該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輸入,從整體入手,在整體中學習。所以,在初讀課文部分,先讓學生認識玲玲,要求讀準確,寫準確。引導學生質疑,然后把學生的質疑歸納成: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朗讀課文。在這個環節,我按照從簡單到困難的層次,讓學生朗讀課文。
首先是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流利,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如果遇到不會讀的字怎么辦?請拼音幫忙,請教同學或者老師。
第二次是請10個學生,分段朗讀朗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專心聽,他們讀書,有沒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他們按要求讀準字音了嗎?檢查出學生讀不準確的字詞或者語句,然后重點指導讀準確。這個環節,自主,高效,以學生為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估計“端詳、叭、這幅畫、收拾、那么糟、腦筋、又在催它”這些詞語比較難讀。
“叭”這個象聲詞也很容易讀成“趴”,要重點指導。“玲玲滿意地端詳著自己畫的《我家的一角》。”“ 這幅畫明天就要參加評獎了。”“玲玲,時間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在這兒畫點兒什么,不是很好嗎?”這些句子,學生不容易讀流利。那我就用投影出示這些句子,知道學生,引導學生模仿,把它們朗讀準確。
第三次朗讀,小學的語文教學,還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層次性知道,通過朗讀,達到在讀中學,在讀中領會的目的。還是找另外十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讀流利,要求比第二次高了。這個環節,其實就是上兩次讀書的反饋,學生剛才讀書,評讀時認真,現在當然就流利了。
環節三 小學語文課堂,學生的朗朗讀書聲應該貫穿整個課堂。這個環節,我還是安排了知道學生朗讀。但是,是在前三次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的。我會說:剛才是把文章讀通順了,過了一關。現在該是動腦筋默讀課文,解決問題的時間了。剛才說到,玲玲完成這幅畫,還經歷了一番波折呢!到底她遇到什么麻煩,又是怎么解決的?請用波浪線和單橫線在課文里找出來。以前是會讀,現在是讀會,動腦筋讀書。學生向老師匯報讀書的情況,老師相機板書,在這里,老師是主體,但是在學生是主體這個基礎上進行的。老師在黑板的一條大曲線的高峰處板書:“弄臟,來不及畫”“畫只小黑狗”。然后說:在這一番的波折中,玲玲的心情隨著事情的發展和變化,也在變化著,可以說是心潮起伏,一波三折啊!我們第四次讀書,這次,請你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體會玲玲的情緒波動,一邊讀,一邊用圓圈找出,在這些情況下,表示玲玲心情的詞語。(滿意—著急—滿意)接著指導感情朗讀全文,一個同學讀1、2、3段;一個同學讀4、5、6、7自然段,一個同學讀;8、9、10自然段,注意讀出玲玲心情的變化。接著是全班有感情模仿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