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片段案例
教學背景:
《揠苗助長》二年紀下冊的文章,這則寓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一書。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鄒國人(現山東省鄒縣),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這是一篇家喻戶曉的作品,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本文勾勒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學中要學生感受寓意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在把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寓言。
教學案例:
師:種田人為什么要拔苗助長?從哪些詞語看出他很焦急?
生:農夫覺得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
生:從“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這幾個詞語還能看出農夫心急
生:還有巴望,巴望是盼望的意思
師:那農民想了什么辦法呢
生:農夫把禾苗拔高了
師:農夫一天工作后有什么表現呢?
生:筋疲力盡
生:很高興、很得意
師: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
生:農夫,你太性急了。
生:這樣做是不對的,禾苗要慢慢地長大
師:假如是你,你會想什么辦法使禾苗快快長高呢
生:施肥
生:拔草,澆水
生:除蟲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這個故事啊,就是告訴我們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則不但辦不好事,而且會受到懲罰的。。。
師問學生: “ 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
a 生說: “ 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 ‘ 揠苗助長 ’ 的寓意,就是說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b 生說: “ 我知道這個農民好笨,禾苗要自己慢慢長才行的,不能自作聰明去拔起它。 ”
c 生說: “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損傷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會枯死。這是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 ”
d生說:“我明白了禾苗的生長要靠自己的力量。人們希望它長得快些,應該采取合理施肥,澆水,適時鋤草,滅蟲等辦法。”
…… , …… (學生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思考與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 “ 一石擊起千層浪 ” ,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 …… 。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