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說課稿
《三個兒子》是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她們一邊打水一邊夸自己的兒子。當母親們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時候,三個兒子都來了,但只有一個兒子接過媽媽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敘述中,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課文內容淺顯,語言通俗,人物對話較多。根據課文特點,我分別在以下幾方面下了功夫。一、我在仔細對教材進行分析解讀基礎上,依據略讀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方法性目標: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基本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情感性目標:通過課文的學習,懂得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能力性目標:以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為主線,在不同方式朗讀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多想、讀懂課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
新的教學目標與原目標相比,制訂得更加全面,考慮得更加周詳。不將各方面的目標揉搓在一起,以一個無突出點的目標作為整堂課的中心。
二、讀書入境,還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在新教案的設計中,我主要著力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而且每一次的朗讀都是有目的,有要求地朗讀,無論是在初讀、精讀、賞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等,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來走入情境。學生也由從初讀,精讀,賞讀這一層層的提高中讀出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讀出了對課文的獨特感受。但無論是哪種朗讀方法,哪種朗讀過程,最終的目的卻始終圍繞著一個重點,即讓學生明白“母親總是很愛自己的兒子的,她們情愿負重,也不會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個用實際行動來分擔母親重擔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兒子”的道理。也就是說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為這個主題所服務。
三、合作探究,把課堂還給學生。新課程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所以我也將課堂中學生所能解決的問題拋給學生,如:水桶這么重,連媽媽都要走走停停,而且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為什么第三個兒子要接過水桶呢?為什么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呀?這些問題在互動的學習中相信很快就能夠迎刃而解。因此在計劃中,我多次設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
四、多元評價,讓學生享受“成長”。在課堂學習評價中,教師的評價語言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奮細胞,但是我認為,長期由教師來作為評判員,日子一久就會出現學生失去新鮮感,且教師評價語言缺乏的現象。在此教案中,我嘗試讓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相結合,讓評價主體多元;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同時,學生在對一位學生評價時,也對其自身有所約束。如果他提出了一些意見,那么提建議的那位學生也相應地對自己提出了一個同樣的要求,這樣一來,雙方都在此方面獲得了提高。
五、活讀延伸,讓他們從課內走向課外。現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給學生課本知識的層面上,應該引導他們走入更為廣闊的天空。不單要讓學生學好知識點,更要激勵學生說出所讀所感,使作者、文本、讀者三者之間的情感達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個課堂高潮。為此我在末尾部分,增添了讓學生朗讀《游子吟》這一步驟。由于這首詩體現的是母愛的偉大,與課文的主題相符,所以我希望通過細心地通過聆聽學生們朗讀時感情來了解這堂課的思想是否已滲入學生的心靈。并且通過這種從課內走向課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及感受我國詩詞的獨特魅力,陶冶他們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