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在讀課文的同時,引導孩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師:老師聽說咱們班的小朋友特別優秀,有的會唱歌,有的愛畫畫,你有什么特點?來介紹介紹自己吧!
生介紹自己的姓名、愛好等
師:你們真是多才多藝,希望待會都表現出來,好嗎?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也認識了三個孩子,還記得嗎?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課文《三個兒子》。
板書課題,生齊讀。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言簡意明,不蔓不枝。】
二、鞏固識字,整體回顧全文:
1.師:首先,本課的生字朋友們要來考考大家,還認識嗎?快來讀一讀吧!
出示“我會讀”
生:練習讀、指名讀下面詞句。
嗓子拎著水桶晃蕩沉甸甸
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2.師:你們讀得真準確,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是嗎?看看誰愛動腦筋。默讀全文,邊讀邊想一想:讀后你有什么疑問?
生: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生:為什么第三個媽媽不夸夸自己的兒子?
生:為什么前兩個媽媽在夸自己的兒子?
師:你們倆的問題差不多,是在問為什么三個媽媽會有不同的表現?
生:為什么說第三個兒子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師:同學們提出了三個問題: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為什么三人媽媽會有不同的表現呢?為什么說第三個兒子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深入地學習課文后,我們就會找到答案了。
【有意義的閱讀教學,就需要基于文本構建起一個共同的對話主題,在低段閱讀教學中如何確立這個主題,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韓老師的引導給我們以啟發。她在學生整體把握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梳理出三個問題,其實這里暗藏著一個核心問題: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什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呢?在漸次解決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因為所探究的問題并非教師的主觀賜予,而是來源于學生的思考,因而學生更具閱讀動力。】
三、研讀課文:
師:我們先去看看在媽媽眼里這是怎樣的三個兒子,聽聽媽媽對他們的評價。
1.課件出示第2──6自然段
(1)師:自己讀一讀,在媽媽眼里這是怎樣的三個兒子?
生自己讀這部分。
生:第一個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第二個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第三個兒子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師:你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說,真不錯。
生: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又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另一個媽媽說:“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師:你說的真完整,真是一個愛思考、會表達的孩子。
【“把書讀薄”是一種能力,對二年級學生來說似乎有一定難度,需要漸進地訓練。此處,教師減緩訓練坡度,并未要求學生針對全文進行概括,而是圈定研讀段落,訓練學生提煉,練習把幾段話讀成一兩句話。學生在閱讀、整合、提煉中學習條理的表達,充分體現了課堂就是“練兵場”的課堂實踐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