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第一課時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的語氣,感受三個兒子的特點,體會水桶的沉重。
3、初步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質疑
1、朗誦《游子吟》,念了這首詩后,說說你的感受,談談你在生活中愛媽媽的方式。(從生活中引入,拉進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2、揭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梳理并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1、這是三個怎樣的兒子?2、誰最會愛媽媽?(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2、學生自主學會生字,重點認識“拎、甸”等生字:請一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如果說對的,請其他學生評評哪些字讀得特別好,好在哪里,教師相機進行重點字詞的教學。(學生學得自主,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點評,在輕松愉快中很自然地學會生字。)
3、鞏固:點名讀,開單軌小火車讀,開雙軌火車讀,由點到面,提高生字教學的當堂掌握效果)
三、品讀課文,感悟文本
1、學生自己讀,說說文中有幾個媽媽,課文是怎樣稱呼她們的,板書:一個、又一個、另一個。(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2、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劃一劃三個媽媽眼中的兒子的特點。(學生自己感悟文本)
3、有感情地讀,感受一個媽媽眼中兒子的特點,讀出媽媽的高興、得意的語氣,能用“……既……又……”來夸夸身邊的人或事物。(學習文本,并能用上文本中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感受生活的美好。)
4、感受又一個媽媽眼中的兒子的特點,讀出高興、得意之語氣。讀另一個媽媽眼中的兒子,讀出平淡的語氣。再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三個兒子的特點。
5、這三個兒子誰最會愛媽媽呢?我們跟著媽媽走著瞧。媽媽們去干什么去了?水桶重嗎?讀一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通過多元感悟,體會水桶的沉重。)
四、聯系實際,鋪設懸念
1、聯系實際,初步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如果你看到媽媽拎著這么重的水桶,你最想干什么?
2、鋪設懸念,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文中的三個兒子看到自己的媽媽提著這么重的水桶是怎么做的呢?誰是最會愛媽媽的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
五、書寫生字,點評提升
1、說說“胳、膊”這兩個字的寫字要領。
2、學生書寫。
[反思]
這堂課上,學生上得輕松,上得愉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朗讀前兩個媽媽的話語時,孩子們仿佛成了正在夸自己孩子的媽媽,在讀第三個媽媽的語言時,他們又成了一個謙虛的媽媽。在學習第8自然段時,孩子們紛紛說出我從哪里體會到的水桶的沉重,并聲情并茂地讀出了水桶之重。教師順勢利導,讓學生說說要是你看到你的媽媽提著這么重的水桶,你會怎么做時,孩子們個個表示要為媽媽拎水桶,并說出了要在媽媽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幫助媽媽,才是真正的對媽媽的愛,出現了共鳴,情感目標很好地達成了。“用 ‘……既……又……’來夸夸身邊的人或事物”這個語言訓練點,既讓孩子們感受了文本語言的魅力,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更讓孩子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頗為成功。
不足之處是,前兩個媽媽的得意之情還感受不深,需再花時間對前兩個媽媽話的研讀上,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