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畫家和牧童》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身為著名畫家的戴嵩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而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小小的一個牧童面對地位尊崇的大畫家出現的錯誤,竟然“擠”進贊嘆著的人群喊“畫錯了”,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 “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不給學生講述空泛的道理,而是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學習課文,朗讀語句,加深體會。
在處理教材時,我抓住課文中人物的不同語言為重點訓練點,指導朗讀,通過對比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的表現,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利用課本教材、插圖及多媒體教具調動學生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使其發揮想像和創造,真正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參與思考、交流和討論的整個過程,朗讀感悟獲得各自獨特的感受。學生在體會主人公優秀品質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和啟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預設:
一、創設情境 激趣導入
1、教師板書課題《畫家和牧童》。“畫家”寫得大一些,“牧童”寫得小一些。
2、看課題,你有什么發現?
3、我們把擅長畫畫,畫畫得特別好的人稱他為“畫家”。舞跳得特別棒的人,我們稱他為什么?你還知道有什么“家”?
4、這個人人敬佩的大畫家和小牧童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一大一小寫課題,意在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探究的欲望,為下文提升文本價值奠定基礎。)
二、初讀課文 自主識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讀的過程中,把你認為最難讀的一個詞語寫在卡紙上,把認為最難讀的一句話劃下來,多讀幾次。
2、教師把學生認為難讀的詞語貼在黑板上,請小老師領讀。
3、出示學生認為難讀的句子,指導朗讀。
(從學情出發,對學生疑難處進行指導,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三、以讀促悟 體驗品質
(一)讀讀課文:說說文中有哪些人物,你喜歡誰?
*評價戴嵩
1、讀讀課文,說說你喜歡戴嵩的理由,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畫家?板書:著名 虛心
2、你從哪兒讀出了他的著名,從哪兒讀出了虛心?默讀課文,用筆劃出來。
3、體會“著名”:(以圖引文,理解“夸贊”
⑴聽音樂,看斗牛圖,說你對這幅畫的看法
⑵找出商人和教書先生的話,分別用“———”和“~~~”劃出來,練讀圍觀的人怎么說稱贊的話,。
⑶拓展想像:還有哪些人在夸贊這幅畫,會怎樣夸。
⑷演一演:請你做一回圍觀的人。
⑸此時,戴嵩心里會怎么想。
⑹理解“紛紛夸贊”:像這樣商人在夸,教書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這就叫———紛紛夸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