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教學案例
一、教學策略選擇
1.教材分析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著名畫家戴嵩在畫牛的時候,把尾巴畫錯了,一個牧童指出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故事。課文主要寫了“畫家技術高超”“牧童指出錯誤”“畫家虛心接受”三個方面的內容,來體現人物的品質。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品味的是“畫家技術高超”,在感受技術高超的同時進行自主探究識字教學。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會認“戴、購、墨、抹”等13個生字,會寫“擠、拱、批、抹”四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
(2)經歷自主識字,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的學習過程,掌握“按偏旁歸類”等識字方法和“抓重點詞句讀中感悟、積累”的閱讀方法。
(3)使學生體會到戴嵩這位大畫家高超的畫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自主識字的熱情。
[點評:三維目標確立準確,訓練點明確,落實新課改精神,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讀準“慚、愧、拱、墨、抹”等字的字音,規范書寫“擠、拱、批、抹”四個字,重點指導“批”字的書寫。
(2)通過朗讀體會大畫家的高超畫技。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戴嵩的畫技高超,并積累、運用有關夸贊畫技高超的詞語和句子。
3.教學策略選擇及理論依據
崔巒教授說:“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對崔老師的這三個“教語文”,我仔細地揣摹,認真地思考,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時,在結合學生已掌握的基本識字方法基礎上,我主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通過多讀感悟,積累詞句;通過模仿、引導想象進行語言訓練,努力將語文課堂還給“語文”。
二、教學過程實錄
1.激疑導入,引發興趣
(1)板書課題,順勢提問
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看課題想問題,說說看了這個題目你想到了哪些問題?
生1:畫家是誰?
生2:牧童是做什么的?
生3:他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師:你能解答哪個問題?
生1:畫家是戴嵩
生2:牧童是放牧的。
師: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畫家”?
生1:畫畫的非常好的人可以叫他畫家。
生2:畫出的畫像真的一樣。
生3:畫出的畫很有名的人叫作畫家。
[點評:開門見山,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2)引入資料,加深了解
師:你對這個畫家有什么了解?
生1:我知道戴嵩是個有名的畫家,幾分鐘就能畫一幅畫。
生2:我知道他的主要作品有《三牛圖》《斗牛圖》《歸牧圖》《乳牛圖》。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些圖片,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
生:觀看課件。(配樂播放圖片)
師:“說說你看到了哪幾幅名畫?”
生:我看到了《三牛圖》《斗牛圖》《歸牧圖》《乳牛圖》。
師:這么有名的畫家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學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2.學習課文,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