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語文18課《雷雨》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 鞏固本課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結構。
2. 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找出不同景物的特點 。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的意境。
(二)過程與方法:
1、 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的能力。
2、 通過看課件與學文的結合,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二、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描寫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點。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 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老師知道大家都是聰明的孩子。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猜謎游戲,看誰最聰明?可以嗎?
雨是夏季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夏季我們都有可能遇到什么雨呢?(生:暴雨、大雨、小雨、雷雨……)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8課《雷雨》。
二、鞏固字詞,默讀感知課文。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本課的許多字詞朋友,你還認識他們嗎?[課件展示認一認。](自由讀、領讀、排火車讀……)
2、掃除了字詞障礙,我們讀起課文來就比較順暢了。【課件展示讀一讀及默讀要求。】
(1)請一名學生讀默讀要求。
(2)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
(3)交流:
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呢?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先寫什么?接著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板書: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3、同學們仔細看看,認真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講雷雨前周圍的景色特點的?哪些自然段是講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哪些自然段是講雷雨后周圍的景色變化的? (板書: 1—3 4—6 7—8 )
三、 細讀課文,品味文中意境。
(一)、學習雷雨前的部分(1—3自然段)
1、(課件展示文中兩幅插圖,比一比。)仔細觀察,兩幅圖有什么不同?
2、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樣的呢?趕快到文中讀一讀吧!
3、學生朗讀。師:讀完這幾段后,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4、要想讀好這幾段,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學生提建議。)
師:大家的建議都很好,老師想來試一下。(情景范讀。)
5、不同形式朗讀。
6、交流好詞好句。
(1) 學習“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
(板書:悶熱)
(2)學習“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7、小結:同學們,夏天的雷雨前,烏云密布,又悶又熱,忽然間狂風大作,天氣的變化太快了,看著閃電越來越亮,聽著雷聲越來越響,讓我們感覺到一場大雨頃刻將至,讓我們一起再來邊讀邊想象雷雨前的景象吧!(齊讀)
(二)、 學習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出示雷雨中片段,讀文思考:這場雨下得怎樣?(板書:大、急)。
2、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雨下起來了——雨越下越大——雨漸漸小了)學生用聲音體現出雷雨中的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