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教學案例
一、學情分析小學語文第四冊《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熱情洋溢地敘述了1961年周總理在西雙版納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情形表達了周總理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深厚情誼。總理的滿面笑容、傣族人民的興奮與喜悅在作者飽滿的激qing中淋漓盡致地得以展現。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重點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層次、多種形式反復地讀課文從而感受到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時的熱烈場面和人們的興奮心情。可是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著:對小學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說教。所以我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征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并以此加以實踐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
“我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
《難忘的潑水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的課文對現在二年級的學生一般來說很難有學習的興趣課堂能達到這個效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情感投入教師的情感感染了學生使學生逐步走近周總理。
請看這一片段:
“周總理真的來了同學們看見了嗎?老師把周總理請到我們的課堂(出示課件)你能說說他的穿著嗎?”
“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勾畫出來讀一讀。”
學生反復讀讀通順。
“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覺如果你就是傣族人民你看到周總理這身打扮有什么感覺?”
生:周總理穿的是傣族的衣服。
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
師:是啊周總理穿著打扮和傣族人民一模一樣和傣族人民融為一體了。他不僅跟大家打招呼而且一起和大家歡快地舞蹈。誰再來讀讀這段話。
我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點引導學生讀進去學生讀通了周總理外貌描寫的句子我并沒有停留在這一淺層次的閱讀上“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覺?”如此一問把學生置身到潑水的人群中了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真正去體驗語言文字走進語言文字里邊去。學生首先發現這身衣服和傣族人民穿著是一樣的緊接著學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這一感受很可貴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周總理就是傣族人民的一員教師自然地總結提升學生的認識這樣的讀書學習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又讀出來了。
讀中悟“情”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師:人們如此的喜歡周總理他們是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迎接周總理的呢?你認為哪個詞更能體現人們對周總理的喜愛你是怎么理解的?(看課件讀課文)
生:歡迎的場面很熱鬧!
生:有“一條條”、“一串串”
生:還有“四面八方”也能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