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教學設計
教材:《難忘的潑水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課文緊扣“難忘”記敘了1961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到西雙版納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事。體現周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設計理念:本組課文以歌頌家鄉,歌頌祖國為主題。根據教材特點,本課教學宜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主要采用創設情境、誦讀感悟的方法,閱讀時圖文結合,讀中感悟,在理解內容,感受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美好情境,獲得情感體驗,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1.會認“鳳、凰”等12個生字,會寫“龍、恩”等12個字,其中“鳳凰”要求會認、會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借助插圖閱讀課文,了解1961年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體會周總理和人民心心相連的深厚情誼。
4.觀察插圖,分清主次,注意景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了解1961年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一起歡度潑水節的情景,體會周總理和人民心心相連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1)由于課文所述內容年代較遠,學生又對周總理了解不夠,影響對課文所表達的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連的深厚情誼的感受。(2)限于生活閱歷,學生對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潑水節了解甚少,須作簡要介紹。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扣題設問——直奔主要內容
1.板書課題,讀課題。
2.問題導入:(1)難忘的潑水節指的是哪一年的潑水節?(2)為什么1961年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難忘的?(兩個問題涉及全篇,引導學生直奔課文主要內容。)
3.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聽出節奏、輕重、停頓和速度,進入意境。
4.學生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5.學生就字、詞質疑(如鳳凰花、潑水節、象腳鼓、龍船、祝福等。)
6.教學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動作的詞語。
課文第3自然段運用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歡樂、熱烈的場面。教學時用“找一找,議一議,讀一讀”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些詞語和其他詞語的表現力。注意帶點的字、詞。
“那天早晨,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為了歡迎周總理,人們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們歡呼著:‘周總理來了!’”
7.議一議,讀一讀。
8.以問促讀。
。1)“從四面八方趕來”說明了什么?(“趕來”說明人們急切地想看到敬愛的周總理;“四面八方”說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來了。)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
。2)地上撒滿了花瓣,江面是一條條龍船,天空中是一串串花炮,想象一下,這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撒滿”說明花瓣很多。“撒滿的鳳凰花瓣像鮮紅的地毯”表達了傣族人民熱烈歡迎貴賓的情感。“一條條”、“一串串”說明龍船、花炮很多,是一個十分壯觀、特別喜慶的場面。“歡呼”說明人們很興奮、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