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學活動設計
生:我發現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從學生的發現中,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一些特點。)
師:小朋友們讀得真認真。有些小朋友已經有了自己的發現。老師相信大家再去細細地讀一讀,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學生再次讀文。)
學生就課文內容會有以下發現:
生:我讀懂了作者在四處尋找雷鋒的足跡。
生:我讀懂了雷鋒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
生:我讀懂了雷鋒叔叔背著年邁的老大娘很累。
(在學生初讀詩歌時,鼓勵學生大膽起來說一說自己“有什么發現”或“讀懂了什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自己個性化的閱讀感受。)
師: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選擇你周圍的伙伴,同他(她)一起分節誦讀全詩,比一比看誰讀得好。要讀出美感,讀出詩的韻味。
(學生自由組合練習誦讀,師巡視指導;然后請1至2組學生全班試讀)
語文教科書中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敞開的文本,它同樣具有生命的靈性。課堂上首先必須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獨立閱讀,獨立體驗,獨立感悟。
三、自主表達,深悟詩情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全詩,找一找自己喜歡的小節,然后多讀幾遍,想一想該用怎樣的方式跟同學們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
學生交流閱讀感受:
生:我喜歡第一小節,我想用朗誦的方式給大家匯報我的感受!(誦讀第一小節)
生:我喜歡第二小節,我想跟小伙伴一起表演來匯報我們的閱讀收獲!
(三個小伙伴合作表演第二小節內容:一人朗誦,一人扮演雷鋒,一人扮演迷路的孩子。)
生:我喜歡第四小節,我畫了一張畫來匯報我的閱讀感受。
生:我喜歡第五小節,我先給大家朗誦這一小節,再給大家講一則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的感受?
(教師范讀全詩。)
師:請大家再把全詩誦讀一遍。常言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一次讀的時候,請用筆畫出作者到過哪些地方尋找雷鋒的足跡,聽到了哪些回答。
(學生交流匯報時師相機出示相關圖片或視頻,并完成課文板書:)
小溪 小路
抱小孩 雷鋒 背大娘
四、補充故事,深化認識
師:雷鋒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點學生讀課后“我知道”)
師:在學習課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鋒的日記和故事,下面請大家分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內容,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到的故事和日記最精彩!我們現在來開展“雷鋒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動。
(各小組分別派出代表上臺講故事或讀雷鋒日記。)評出最佳演講者和最佳小故事。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要深化學生對雷鋒這一英雄人物的認識,光靠課文中原有的內容或教師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針對低年級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讓孩子們自己講故事,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