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說課材料
“古鄴城外幾度暖風催桃李,洹河橋畔說課賽場競風流。”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是開發區實驗小學的張新霞,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筍芽兒》,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隨想三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編排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本單元以專題的形式來組織課文,單元專題是“春天里的發現”。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春雨的聲音是春姑娘彈奏的樂曲,春雷的聲音是雷公公敲響的大鼓,一層層的筍殼是竹媽媽給筍芽兒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課文形象生動、脈絡清晰、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使學生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體會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春天這一主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為領會編者的意圖,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了解筍芽兒的生長過程 。
2、能力目標: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本篇課文語言優美,特點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我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思想,遵循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將指導學生朗讀作為本課重點,并通過活動中讀、表演中說、想象中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突破 “體驗筍芽成長過程”這一難點,從而感受筍芽成長的快樂。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讀寫生字,讀通課文,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正確流利地讀通課文。第二課時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在讀中體會筍芽奮發向上的精神,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
(教師簡筆畫畫出筍芽)“孩子們,他是誰?”學生肯定會回答說是“筍芽”。“我們一起來寫寫他的名字,好嗎?”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寫課題[筍芽兒],然后齊讀課題。老師接著問:“筍芽長大后會變成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右邊畫出竹子。教師借圖導入:“這節課我們就來讀好課文,了解筍芽是怎樣變成竹子的。”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的圖畫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我利用簡筆畫導入課文,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朗讀:
1讀)檢查讀課文的情況。
教師讓學生先自讀課文,讀后有目的抽查平時讀書有困難的孩子,進行個別指導。
2讀)鞏固讀書。
讓學生再一次自讀,要求字通句順,做到五不。(即:不多字,不丟字,不讀錯字, )
3讀)帶問題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