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這是一篇貼近兒童生活,富有情趣的科普短文。文中采用擬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學生運用電腦自學生字15個。
2、通過多媒體演示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態變化。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欲望。
其中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態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第三自然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時數計劃為一課時。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一篇介紹水的科普短文。水與學生朝夕相處,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會對自然現象有不同的感受,也會對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我所教學的班級又屬于玉林市"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新課程推進項目"實驗班,班級安裝有多媒體電子教學軟件,每個學生都有一臺電腦,老師可以通過控制臺監控學生的電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將從學生實際和班級的有利條件出發,選擇多媒體演示法、自學輔導法、技能訓練法和網絡交流法進行教學,潛在的優勢如下:
1、用多媒體的虛擬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我將通過多媒體模擬蒸發實驗,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積極性。
2、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幫助學生學習生字。在學習生字時,學生可通過與電腦的人機交互學習,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3、利用多媒體的集成性突破教學。由于學生年齡和知識的限制,他們對許多事物缺乏想象力,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我運用多媒體的集成性圖文并茂,形象地演示水的變化過程,讓學生了解了水的三態變化,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4、利用多媒體的豐富性解決教學難點。為了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利用多媒體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換成動態的信息,這樣既能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也使課堂更加活潑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的學習者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好奇,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同時,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一些直觀感性材料,因此,在學法上,我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1、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在導入時通過多媒體摸擬蒸發實驗,再讓學生提出問題,帶著疑問去讀書,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提問的能力,還使學生主動地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2、經過一年的學習,我班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在學習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己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利用各種媒體信息進行自學,為學生提供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在教學水與人們的關系及內容的時候,根據多媒體網絡計算機信息量大,形式豐富多彩的特點,學生在老師的導航下,通過網絡索取水做好事和壞事的資料,與大家同共分享、交流,從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為了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在“自我檢測,鞏固發展”這一環節巾,學生通過留言板的形式進行反饋,評一評自己或別人在本課學習中的收獲與表現,培養了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