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1.“詩化心靈”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凈化美化學生心靈的過程。在教學中,我確立了“以讀為主線”的思想。學生口念成誦,感受著清新活潑的文字,想象著美好動人的圖景,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延伸課文內涵,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學中,我想體現如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語文教學,要帶領學生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又回到語言文字上,我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多角度互動對話,并利用板書的變化,在對話中,帶領學生進入文本,觸動心靈,獲得獨特的體驗和真切的情感,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在積極倡導新課改大潮的今天,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在第四屆全國閱讀教學賽課會上曾說:“語文教學一定由“死”變活,由“封閉”走向“開放”,但牢記語文是語文,不忘自己的使命,防止過于熱鬧浮華再蹈,費時多而收效微的覆轍”明確指出語文課要進行扎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模仿、想象說話訓練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蘊。
4、升華感知,擴展延伸,超越文本,情感升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領會作者的愛心,學生自然產生關愛他人的愿望,從而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后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會用它來做什么?讓學生盡情想象,暢所欲言,進一步發展語言,培養愛心。最后讓學生說說如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使學生情感升華,最后再激情寄語,使學生的情感超越文本,高潮迭起。
5、課程資源
如果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設想也將變成一紙空文。因此,我們教師必須開發和利用好這無所不在的課程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由此,我課前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借助課件及音樂資源等進行直觀教學,幫助理解文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親和力,洋溢著快樂與情趣,也是為了讓學生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教材簡析
《假如》是二年級上冊的一首清新感人的兒童詩,小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首小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適宜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產生共鳴,感受到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美好愿望,產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能夠認讀9個生字及8個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創設情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在讀書、感悟、體驗中激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愿望
教學重點:
1、 識字和寫字;
2、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難點:讀悟結合,理解文意。
課前準備
cai課件
第一課時
一、了解《神筆馬良》的故事。
二、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學習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情感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