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是一個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在這個短短的寓言故事里,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值得每一個人去咀嚼。語言生動活潑有趣,是小孩子喜歡的形式,是適合進行感悟教育的好文章。
學習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親自嘗試的道理。
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與個性差異,感悟寓言的內涵與道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新課文。板書課題“酸的和甜的”。齊讀課題。認識生字“酸”。
2、我們知道,朗讀要有感情地朗讀,那么,我想請小朋友帶著感情去再讀一讀這個題目。你吃到“酸”的東西的時候會怎么樣?誰能夠表演一下?吃到了“甜”的東西呢?請小朋友帶著你的表情和感情再讀一讀課題。
3、 這個課題有點奇怪,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這個故事說什么啊?
4、 聽錄音。回答問題。
(課文里出現了哪些小動物?課文里的葡萄究竟是酸的還是甜的呢?)
認識生字“狐貍”,“葡萄”,“猴”。
教學設想:在這個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嘗試和回想吃“酸“的和”甜“的東西時的表情,去體驗這個“酸”和“甜”。這個體驗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朗讀時的感情和對生字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聽錄音回答問題提高了學生聽的質量和訓練了學生聽的能力。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小朋友聽得真認真,那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去讀讀這個故事呢?
2、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要求把課文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教小葉子朋友。
3、小組合作認字,交流認字方法。全班展示。
教師出示課件引導觀察字型特點:a. 猴 狐 貍; b. 葡 萄4、教師檢查生字。
知識遷移:教師出示含生字的句子,請學生挑戰讀。全班讀。
教學設想:由于本文生字相對較多,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認識盡可能多的字,掃清閱讀的障礙?我選取了小組過關的檢查方式和文中識字的方式,并盡量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他們在短時間里認識生字。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認字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合作交流也比較積極。學生在認字的時候充分展示出個人的個性特點和各種各樣的認字思維與方法。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現形旁與字義的關系,達到相對比較好的效果。
三、感悟課文,探究寓意。
1、自由讀課文。(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去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看動畫片,你相信小猴子還是相信狐貍?為什么?
(小猴子。因為它嘗試了)
3、思考:狐貍為什么硬說葡萄是酸的呢?
(狐貍很狡猾,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自我安慰,說葡萄是酸的。)
4、小組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為什么?
(小猴子。勇于嘗試,不輕信別人)
5、拓展:自編故事。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商量一起去找狐貍……他們找到狐貍后會說些什么呢?狐貍又怎么樣呢?
教學設想:課文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但是它所包涵的寓意是很豐富很深刻的。如何讓學生能夠感悟到這些道理呢?在這個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系列由淺入深的互相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和組織學生感悟課文和探究故事的寓意。我想,只要學生能夠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基本懂得了故事,從而在情感教育上(喜歡小猴子)達到懂得做事要親自嘗試的道理,學生的思維也隨著這些問題而積極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