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蘆》教案
教學目的要求:
1.觀察圖畫、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培養觀察、理解能力。
2.結合自然課所學知識,理解重點詞句,懂得本課所講道理,知道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
3.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在語言環境中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突出說話、寫話訓練。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懂得道理。
2.運用識字方法自學生字,培養獨立識字能力。
3.分析事物之間關系,懂得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
教學思路:這篇看圖學文由四幅圖和四段文組成,課文的第一、二、三、四段都分別與第一、二、三幅圖相對應。
教學準備: 抽拉投影片、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 四課時。(說話寫話訓練占一課時)
教學過程:
§41 第一課時
一、導入談話。
(出示小葫蘆實物)這是一個小葫蘆,這頭圓,這頭長,多可愛啊!喜歡嗎?有個人也很喜歡葫蘆,他種了一棵葫蘆,常對別人說:“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
二、指導看圖。
1.看書上四幅圖: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指出)怎么知道?(三幅圖上都有他)他就是題目上的哪個詞?(我)
2.逐圖說“我”在干什么。
三、初讀。
1.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哪段講哪幅圖的意思?
2.指名輪讀,評議。
四、圖文結合,理解第一自然段。
1.圖上這個人是什么時候的人,從哪知道?“從前”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課后第一題第一問。
(1)葫蘆開始長得怎樣?(畫、讀句子)(出示投影)。
(2)這是那個人種的葫蘆嗎?(不是,因為書上說“長滿了綠葉,而這棵葫蘆葉子不多,也沒有雪白的小花和葫蘆)
(3)(覆蓋一投影片上去)是這棵葫蘆嗎?(對)“花謝”的“謝”是什么意思?(板書:綠葉、開花、葫蘆)
(4)(抽拉投影片,使“我”出現在投影上)種葫蘆的人看了心情怎樣?從哪兩句知道?(板書“可愛”)讀出高興語氣。
3.小結:這自然段講什么?
§42第二課時
一、讀第一自然段,主要講什么?
二、指名讀第二自然段:葫蘆開始長得好,后來有什么變化?
1.(答上問)(老師在投影片的葉片上點上黃點)蚜蟲是怎樣的蟲? 2.那個人怎樣想,怎樣說?
(1)“有幾個蟲子怕什么”用換一個說法的方法理解這句話。(有幾個蟲子不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要緊!)
(2)觀察書上圖2,那個人的表情怎樣?自言自語是什么意思?讀出這樣語氣。
3.這自然段講什么?后來又怎樣了呢?
三、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鄰居讓他治蟲,他是怎么說的?
1.指名兩人分角色讀,評議(重音盯、快、奇怪,及奇怪的語氣是否讀出來)。
2.“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用換說法的方法說說你的理解。這句與上面哪句有聯系?
3.看圖,那個人表情怎樣?讀出語氣。
4.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四、結果怎樣?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1.回答(演示:抽拉投影:小葫蘆落了)(板書:黃、落)
2.讀到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覺?(可惜)指導讀出婉惜的語氣。
五、總結課文
1.老師不明白,葫蘆葉子上生了蟲子,蟲子吸了葉子上的汁,和葫蘆有什么關系呢?它怎么會掉呢?請學生回答。(在回答過程中教師提示自然課所學關于植物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