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說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說一句說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贊美楓葉的)。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著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四、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自己選擇想說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云繚繞,飄著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贊嘆;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說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系?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匯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