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山 行》教案設計
----白埕小學 沈藝貞一、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三、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四、教學時間 2課時,本課是第二課時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日標
三、“扶放”結合學習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 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五、指導誦讀詩句。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六、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山 行》說課稿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