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教案
教學目標
1. 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能工整書寫。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美麗的景色。
教學準備
1. 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讀課文。
2. 教師準備掛圖,以及表現(xiàn)秋天情調(diào)的樂曲磁帶,便于配樂朗誦。
教材簡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畫。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歌詠秋天,贊嘆秋景,描繪秋色。唐代詩人杜牧漫步山間,寫下了入目之秋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圖。品讀詩歌,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山路、人家、白云、楓葉構成的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詩人緊扣詩題,先寫山行途中遠望所見、仰望所見: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出了山行途中所見的遠景圖,意境高遠,幽深寂靜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機。接著寫了山行途中停車的原因:夕陽晚照下的楓林讓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那霜染的楓葉紅艷艷的,簡直勝過二月的春花,集中筆力寫出了這幅圖畫的靜景。詩人以細致的觀察、絢麗的色彩、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了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建議1課時完成。
* 寒山:指深秋時節(jié)的山。
石徑斜:指石頭鋪成的小路彎曲而上。這里的“斜”,為了押韻,可讀作。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過深秋寒霜之后變成紅色。
* 詩句的意思:一條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頭,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楓林吸引而停下車來。那經(jīng)霜打的楓葉在夕陽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還要紅艷。
* 可以看圖說出景物,抓住“白”、“紅”讓學生感受顏色的對比美。
圖文結合、反復誦讀,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秋天楓林的迷人之美。誦讀時要注意詩的韻律。
* 課后第1題:“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是積累語言的練習,應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在讀的時候盡情傾訴自己對詩的感受,可以搖頭晃腦,可以做動作表演。在背誦的基礎上默寫。
*課后第2題:首先,理解帶點詞的意思,然后,借助課文插圖(或投影、課件)引起學生的想象,教師應適當描述詩中的情景。指導朗讀時,再次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揣摩此時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學完詩歌后,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你來到這里,除了做詩,你還會做些什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 “課文鏈接”提供的是描寫秋天楓葉的句子。可讓學生閱讀想象,既擴展了對楓林的感受,又欣賞了關于秋的描寫。
教學設計參考
一、看圖引入,整體感知
1. (出示掛圖)圖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為什么?
2. 板書課題,讀題。
3. 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讀全詩,學生感知詩歌內(nèi)容。
二、自讀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試讀課文,讀通詩句。
2. 抽讀,檢查。
3. 再讀課文,結合注釋邊讀邊想:明白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