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梁海玲
1,《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于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2,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 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后根據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3,注意學生的誦讀.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范讀,然后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4,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里.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杠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通過對黃山奇石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黃山風景秀麗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發學生對祖國黃山的喜愛,同時也更加熱愛偉大祖國的山河.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讓黃山的風景真實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帶領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知課文內容.根據文章的特點,我尤其注重了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1,訓練思維的深度
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狀的基礎上,我啟發道:"仙桃石"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 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再深入思考便會發現,這是因為"仙桃石"體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頂,不太可能是人間的東西.課文中一個"飛"字和一個"落"字,便形象地寫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再如:在欣賞了"猴子觀海"的畫面后,我引導學生想象:"幾千年來,這只神奇的石猴為什么一動不動的呢 它到底在想什么呢 "此問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大膽猜想.在愉快而熱烈的討論中,他們既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黃山奇石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