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媽媽有辦法
教材簡析:
課文以詩歌的形式,采用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講述3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既有豐富的知識性,又有生動的文學性。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階段性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話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弄清各種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在讀中感受語言的美,在讀中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鼓勵他們去探尋更多的知識。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觀察自然的興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認識本課“靠、傘”等11個生字;認識多音字“得”和車字旁。
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了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教學準備:蒲公英、蒼耳等實物。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秋天到了,植物種子成熟了,種子寶寶就要離開自己的媽媽,開始新的生活。那么種子媽媽要用什么辦法來送別自己的孩子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9課《植物媽媽有辦法》。
二、初讀感知文本。
1、自由讀。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指名讀。請幾位同學每人讀一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不是讀正確了,請你們評一評。
(教師將讀錯的字板書,全班正音。)
三、品讀感悟文本。
1、默讀第一小節。
(1)孩子長大了,是不是一定要離開呢?你從詩中哪一個字明白這個道理的?教學多音字“得”。(出示3個句子)誰能為句中的3個“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并讀一讀?
這一小節中“孩子”指的是什么?“四海為家”是什么意思呢?
(2)第1小節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誰知道是什么問題?(植物靠的什么辦法?)指導讀出疑問的語氣。
本文給我們介紹了幾種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辦法?(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
2、自主學習2~4節。
這3位媽媽都很聰明,她們的辦法好在哪里?
要求:先讀,再想想植物媽媽聰明在哪里。教師巡查,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指名匯報。
3、學習第2小節。
(1)蒲公英媽媽用什么辦法讓孩子四海為家呢?(板書:風)你從哪里發現的,能讀給我們聽嗎?大家認真聽聽,看他找得對不對。
(2)媽媽指的是誰?書上用哪個詞來形容蒲公英種子一個接一個的出發了?(紛紛)
(3)蒲公英多么可愛、多么勇敢。蒲公英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四海為家是多么的高興呀。現在讓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把第2小節朗讀一遍。
4、學習第3小節。
(1)大家課前搜集了一些蒼耳,看一看多么像古代的戰士打仗時穿的鎧甲。
(2)蒼耳媽媽是怎么樣讓動物來傳播種子的呢?
(3)找一些穿毛衣的同學,把蒼耳子掛在他們身上。師:小動物把蒼耳帶到哪里安家?
(4)指導朗讀:讀出蒼耳的這種自信。
5、學習第4小節。
喜歡豌豆的同學來說說,太陽是怎么樣幫助豌豆媽媽傳播種子的?
小組討論(出示小黑板)
比較:(1)“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蹦著離開了媽媽。
(2)豆莢炸開,孩子離開媽媽。
哪一句寫得生動形象?(第一句寫出了豆莢炸開時的聲音以及孩子們離開媽媽時的動作及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