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2頁—3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分一分活動,使學生經歷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力目標:(1)能按要求把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會用自己的話敘述分的過程和方法,體驗分法的多樣性。(2) 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在分一分活動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片8個、小棒18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創設故事情境:
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兩兄弟合作,一共摘了8個桃子。剛開始,兩兄弟高興得手舞足蹈?墒乾F在,他們卻為了“分桃子吃”發起愁來。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分一分嗎?(課件呈現猴子兄弟摘桃子的情境。)
2、揭示課題:
分桃子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義,初步體會“平均分”。
。1)引導學生用圓片代替桃子,分給兩只猴子。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學生動手分桃子,教師巡視輔導學生。
(3)匯報交流:誰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給大家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4)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些分法當中,你認為哪一種分法能讓猴子兄弟都滿意?(得出結論:分得同樣多最公平)板書:同樣多或一樣多
(5)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板書:平均分
2、分小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1)引導學生把6個小棒分成兩堆,怎么分?
(2)學生開始擺學具,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自己分的過程,說一說哪種分法叫“平均分”?為什么?
3、分小魚,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多種方式分”的過程。
(1)課件出示“小貓的一家”情境圖(教材32頁“分一分”第2題的圖片),引導學生交流:一共有多少條小魚?多少只小貓?
(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每只小貓要吃同樣多的小魚,每只小貓能吃幾條?(3)先讓學生用圓片代替小魚自己分一分,然后找幾名學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分法。
4、分骨頭,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多種方式分”的過程。
。1)課件出示教材32頁“分一分”第3題的骨頭圖片,先引導學生數數有多少根骨頭,再看看要分給多少只小狗。
。2)思考:把18根骨頭平均分給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幾根?
(3)同桌商量著用學具擺一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一次平均分。也可以像剛才“分小魚”的同學那樣,采用多種分法去分。
。4)小組匯報。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試一試”第1題。觀察題中插圖,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全班同學圈一圈。
2、“試一試”第2題。教師說分鉛筆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畫,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試一試“第3題。先讓學生拿出搜集到的“奧運五環”的含義,再與全班同學交流,并且進行熱愛體育、熱愛和平的思想教育。最后讓學生想一想:應該怎樣圈,然后圈一圈,并填空。
4、“試一試“第4題。
把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要求學生一一對應的分一分,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然后填空。
四、課堂總結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分桃子
同樣多或一樣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1、對教材的認識: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桃子—平均分》是本單元的第一節。教材從“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個“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括思考對于認識除法意義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夠進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學難點:體會理解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猴子頭部圖片、糖果、大紅棗等。
學具:圓片、三角形等。
[學生分析]: 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在分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出現各種分法,通過比較,讓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從而初步體驗除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設想]:
針對學生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出示圖片、課件,同時創設一個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探究活動中仍用同一個故事情境貫穿始終,整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實踐運用階段從分實物、分學具,到觀察課件思考,再到舉生活實例,最后體會“剩余”,體現循序漸進原則。課堂小結環節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同時啟發學生今后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猴子嗎?你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嗎?對了,喜歡吃桃子。有一天,有這么兩只小猴子(貼圖)它們倆下山去玩耍,路過一座桃園,看到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它們倆非常高興,就飛快的爬上樹,一會兒就摘了8個大桃子(板書:8),這時它們打算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打開課件),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個圓片學具擺出來吧。
二、探究活動:
。ㄒ唬┓8
1、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8個圓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誰想出的分法最多。
2、 指名匯報分法。
。ò鍟
8
︷
1 7
2 6
3 5
4 4 )
3、師: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到小組里討論: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能讓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4、學生匯報:
。ò鍟阂粯佣啵
。ǘ┓9
師:這時猴爸爸從桃園里走了出來,它摘來了9個桃子(板書:9),想要分給自己的3個孩子(貼圖),快來告訴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讓3個孩子都滿意,為什么?
(板書: 9
︷
3 3 3
同樣多 )
(三)分12
1、 師:說來也巧,猴媽媽也在桃園里,它摘來了12個桃子,把它分給了自己的孩子,結果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同樣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媽媽分給了幾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到了幾個桃子呢?請你拿出12個圓片學具到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分。
2、小組活動。
3、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分法?
4、學生匯報。(板書:
12
︷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
。ㄋ模┬〗Y:
師:剛才我們幫助誰干什么了?(幫助小猴分桃子!)(板書課題:分桃子)像我們剛才這樣,分東西的時候,每份一樣多或者說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嗎?
指名說。
三、實踐運用:
。ㄒ唬┲该痔枪▽嵨锿队埃
1、 師:我們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幾塊糖果吧。(10塊)誰能把這些糖果平均分成2份?誰能把這些糖果分成5份,每份一樣多?
2、學生到前面來分。
3、師:他們分的對不對?
。ǘ┤w分三角形學具:
1、師:請你拿出15個三角形學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樣多。
2、生分師巡視,隨時指導。
。ㄈ┏鍪菊n件:14只小手套
師:這里有許多只小手套,正等著你的巧手去整理呢。一副手套是什么意思呀?對了,一副手套就是兩只手套。誰能很快看出有幾副手套呢?
生:(齊說)7副!
(四)課件出示33頁第3題:
1、 師:同學們快看,這里的圓環比剛才的小手套還要多。這個畫面就是33頁的第3題。請你打開33頁找到第3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把答案填在書上。
2、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指導。
3、師:誰來說一說你拼成了幾個這樣的圖案?你是怎么做出來的?
4、生匯報分法和做法。
師:老師覺得這個圖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嗎?你在哪兒見過它?(在奧運會上見過它。)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金牌總數居世界第幾位?(第二!)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感到真驕傲!
。ㄎ澹┱n件出示33頁第5題:
師:老師家有一個美麗的小花園,一天早晨,花園里飛來了一群勤勞的小蜜蜂,快來數一數,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來飛走了一半,一半是幾只?還剩幾只呢?(8只)飛走的和剩下的(師生齊)一樣多。
。┏鍪菊n件:下列哪種情況是平均分,哪種情況不是,為什么?
。1)有兩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動。
。2)一只小兔分到4個蘑菇,另一只分到5個蘑菇。
。3)有9只螞蟻,每3只劃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5枝。
每個花瓶上方飛著2只大蝴蝶。
。5)兩個盤子里各有3個蘋果,第三個盤子里有5個蘋果。
。ㄆ撸⿴煟耗愕纳钪杏袥]有遇到過平均分的問題呢?誰來說一說?
。ò耍⿲W生以小組為單位平均分大紅棗。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從而體會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課堂小結
師:請你仔細想一想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對了,同學們積極動腦動手,解決了生活中需要分一分的問題,重點學習了平均分,今后老師要和同學們一道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看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都來做生活的有心人,好不好?
板書設計
分桃子
8 912
︷ ︷︷
17 3 3 3 12
266 6
354 4 4
443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樣多 同樣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32~33頁“分桃子”。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并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
2.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經歷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小熊笨笨可高興了,你們知道他為什么這么高興嗎?因為他的新房子造好了,他準備了許多食物招待他的好朋友們——小猴、小貓和小狗?墒钱敱勘堪烟易臃纸o猴哥哥和猴弟弟時,兄弟兩個鬧了起來。快,讓我們來給他幫幫忙吧!
(出示課題:分桃子)
二、操作體驗,感知新授
1.活動一:分桃子。
師(出示下圖):這里有幾個桃子?(8個)有幾只猴子?(2只)把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
生1:猴哥哥吃到7個,猴弟弟吃到1個。
師:還可以怎么分呢?
生2:猴哥哥吃到6個,猴弟弟吃到2個。
師:還可以怎么分呢?
生3:猴哥哥吃到5個,猴弟弟吃到3個。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呢?
生4: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吃到4個。
……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師:這幾種分法,你認為哪種分法可以讓兩只猴子都滿意?
生5:猴哥哥分到4個,猴弟弟也分到4個。
生6:兩只猴子都分到4個桃子。
生7:兩只猴子各分到4個桃子。
師:大家都認為每只猴子分到4個桃子,可以讓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滿意,為什么呢?
生8:因為這種分法最公平,最合理。
生9:因為這種分法兩只猴子不會打架。
生10:這種分法更公平、合理,因為兩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師:對了,這種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因為兩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同樣多(也就是一樣多)。
(板書:同樣多 一樣多)
師:像這樣,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樣多(或一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活動二:分魚。
師:兩只猴子分到了同樣多的桃子,可高興了!現在該給誰分食物了?
生:小貓。
師: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課件出示),該怎樣分呢?你能幫笨笨分一下嗎?
生:能。
師:請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條魚,動手分一分。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
師:你是怎樣分的?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法如下:
a.有一條一條地分的,分三次。
b.有兩條兩條地分的,分兩次,最后一次分一條,剛好分完。
c.有三條三條地分的,分一次。
師: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認識:不管怎么分,“平均分”要求的結果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3.活動三:分骨頭。
師:小猴和小貓都分到了食物,還剩下誰沒有分到食物呀?
生:小狗。
師:笨笨準備了多少根骨頭?(生數出:18根)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骨頭?
師:你能給笨笨幫個忙嗎?
師:請大家翻開數學書第32頁,思考“分一分”的第三題,并拿出鉛筆在書上分—分。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
師:每只小狗平均分到了幾根骨頭?
生:6根。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分的?
(讓學生說說自己平均分的過程,認識平均分的結果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剛才我們在幫笨笨分食物的過程中,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并且也學會了自己動手進行平均分,你們高興嗎?(高興)現在我們就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三、鞏固深化
1.分筷子。
一雙筷子有2根,12根筷子可以平均分成幾雙?請同學們動手圈一圈。
2.分鉛筆。
14枝鉛筆平均放在兩個筆盒里,平均每個筆盒放幾枝?
3.拼奧運五環。
每個五環由5個圓環組成,20個圓環可以拼成幾個五環?
4.分氣球。
有9個氣球,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剩下的一個還能分嗎?剩下兩個能分嗎?三個呢?四個呢?為什么?
師(總結):平均分里有剛好分完的,還有現在這種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
5.拓展:小蜜蜂。
師:什么是一半?16的一半是幾?8的一半是幾?4的一半是幾?2的一半是幾?
四、小組活動
插花:把12枝花插在花瓶里,要使每個花瓶里的花同樣多,平均每個花瓶插幾枝?需要幾個花瓶?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
五、總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問題呢?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2-33頁《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分桃子”過程讓學生區分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并體會平均分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完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經歷三次小數目實物平均分的操作過程,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意義。體驗平均分的學習活動,共分三個環節來進行,分桃子、分魚、分骨頭。這三個活動是應該分層遞進的,即初步感知過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學習,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最后,在通過分骨頭來進行反思性學習,回到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分物體的最佳方法_-幾個幾個的分。
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分東西的活動,有一定的分配經驗。但是技巧上沒有很好的經驗,基本上都是一個一個分的,個別的程度好的學生也會有規律的幾個幾個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學生還會用乘法口訣來平均分。但大多數的二年級學生的直觀感知、形象思維仍占優勢,他們認識事物帶有明顯的直觀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變,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來讓學生親身經歷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根據自身操作的體驗來用”同樣多、一樣多”表述對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同樣多。而不會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幾個”這樣準確的語言去表達出來。在這里不做強求:只要能說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同樣多”就可以。
設計理念:遵循數學學習“活動化”的理念,注重活動的“內化”與提升。
《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活動經驗構成了學生數學認識活動的重要基礎,本節課不僅使每個學生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更關注他們在做什么,關注學生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怎樣實現由實際操作有效的轉化成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注重“活動內化”。
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的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體驗平均分的過程,感受平均分過程中分法的多樣性與答案的統一性;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把小數目的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平均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來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從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能完成從操作體驗到表象水平的轉換。體現在能用符號正確平均分配物品。
。ㄍㄓ袑哟蔚牟僮骰顒拥捏w驗,學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義,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所獲得的實際經驗,轉化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維轉換成邏輯思維的過程,能用簡單的符號如:畫圖、連線、畫圈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說有難度)
教學準備:課件、圓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小猴分桃”的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明確問題。
課件展示:(一):周末小豬請好朋友來做客的情境。
課件演示:來了大小兩只猴子,小豬拿出8個桃子。出示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幾個?
學生進行猜測。說出幾種可能。
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來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幾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問題:8個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幾個?通過猜測的過程,體現出把8個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樣性。二年級的學生,如果直接讓其復述圖意,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在不改變情景圖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點故事情節,加上電腦中的動感畫面使學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學習探究的興趣更濃。并揭示課題--分桃子】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交流分的結果:
師: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幾個呢?你是怎么分的?
預設:每只猴子分到4個。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
生2:一只猴子分2個,另一只猴子分6個。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個,另一只猴子分5個。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個,另一只猴子分1個。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都要動手操作,參與到隨意分桃子的過程中。并交流分的結果,感受隨意分答案的多樣性。】
2、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
師:出示兩只猴子一只分到7個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個桃子的情景圖,
讓學生觀察兩只猴子的表情,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自然會回答:有的高興,有的不高興。
這時師追問:怎樣分2只猴子都滿意?同位討論。
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擇機板書:同樣多、一樣多。
【設計意圖:提出明確的問題,怎樣分讓兩只猴子都滿意呢?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
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樣多。
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戲,要求: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樣多!
學生活動;顒又欣蠋熞⒁鈱W生的活動進展,分法的多樣性,以便為下一步的提問作到心中有數。
學生演示自己分的過程及結果,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個,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個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個,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個,剩下2個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個,最后每只分到4個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個,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個,兩只猴子兩次共分到4個桃子。
可能還有的學生會一次分完,每個猴子分4個。
……
【設計意圖:讓學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關鍵是能在具體的情境中來體會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樣性與答案的統一性。不過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數目小,學生剛開始就會用4個4個的分。實際上,學生在進行平均分的時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個一個的分,這里應注意體現。】
4、老師小結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
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可以一份1個,一份7個,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把一些物體,每份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比如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個(邊說,邊在黑板上畫圖表示)
并畫圖表示: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通過操作的活動感受到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對于平均分已經有了操作經驗,所以,這時可以把平均分上升為理論,明確告訴學生“把一些物體,每份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樣用符號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為下一步學生完成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轉變做鋪墊!
5、通過小貓分魚,指導學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為表象水平。
出示4只小貓、12條魚及要求,讓學生復述圖意,想辦法進行平均分,老師制造困難,沒有卡片了,怎么體現出分的過程。
提醒學生可以用畫圖的方法,用符號來代替實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過程表現出來。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法:會用圓形、三角形代替,還可能會直接的用文字寫出來,也有的可能脫離不了實物,這樣也可以,都要給予肯定。因為由于學生的程度不同,這里指導學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為表象水平,只是一個嘗試,因為,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對小數目的物體進行平均分比較的簡單,所以這里加深了一點難度,算是一個小的實驗。
無論用什么方法進行的平均分,都要給予肯定。
然后展示。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嘗試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從而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
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1、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2、學生獨立完成:小狗分骨頭。
3、出示習題的1、2、3題!
讓學生思考:怎樣能很快的知道有幾雙筷子?
4、完成習題的第2題。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獨立活動,對于分法不做統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畫圈、連線的方法,這是繼前兩個操作活動的提升,一個自我提高運用的活動,目的考察學生能否運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來分物體】
四、總結。(3分鐘左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哪些內容?
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來談一下收獲,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在課的末尾讓學生來評價學生,培養學生去欣賞別人的意識!
五、應用與實踐。同學們學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媽媽做一些平均分東西的游戲。
【設計意圖:把課堂的內容延伸到課外,能更好的鞏固學習效果】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北師二年級上冊教材32、33頁分一分與除法
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數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都喜歡聽童話故事對不對?(對)今天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小猴的故事。森林里住著小猴皮皮一家。猴爸爸特別疼愛他的兩個猴寶寶,他經常給猴寶寶代一些好吃的、好玩的。一天,猴爸爸在果園李摘了8個桃子帶回家。猴寶寶可高興了,一會就吃完了。猴哥哥吃了5個,猴弟弟皮皮吃了3個。(老師邊說邊貼)猴哥哥高興的舔著嘴唇,皮皮可不高興了,皮皮為什么不高興呢?
生:它們吃到的果子的個數不是同樣多,皮皮就覺得特別不公平。
師:小朋友怎么分這8個桃子才公平呢?
生:應該是每只小猴分4個桃子。
師:請你來分一分。(學生上臺分桃)
師:好的,通過他這一分,現在每只小猴拿到的桃子是不是同樣多了?(是)
師:都是幾個?
生:4個。
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
師:現在猴爸爸拿了6各木塊要小猴皮皮分成2堆,你們猜猜小猴皮皮會怎么分?
生1:我覺得小猴會分成3個一堆,兩堆都是3個。
生2:我覺得小猴也許會一個木塊為一堆,另一堆5個木塊。
師:你分的兩堆沒有一樣多。
生2:可猴爸爸只說把木塊分成兩堆,又沒有規定要兩堆一樣多。
師:這位同學真聰明。只說分成2堆是可以有多種情況的,還可以怎么分?
生3:也可以分成2個一堆,另一堆4個。
師:原來猴爸爸出的這道題有多種答案,F在猴爸爸說,你們拿出8個圓片,自己動手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樣多。小猴皮皮一聽,說:“這太簡單了!”一會就分完了,你們知道小猴皮皮是怎么分的嗎?請一個同學上臺分一分。(學生上臺操作)
師:要分成4堆,要先拿幾個?
生:4個。
師:然后怎么分?
生1:每堆分一個積木。
師:你是一個一個地分,這樣每次都會同樣多,8個積木正好分完,每堆有幾個?
生:2個。
生2:我是每次拿2個,放一堆。
師:你為什么一次拿2個放一堆?
生:因為8里面有4個2。
師:你真了不起!
2、游戲:剛才我們一起分完了8個積木,現在你們能自己按要求分一分小棒嗎?(能)現在小組4人做游戲——分小棒?茨膫小組分得又快又對。每人15個小花瓣,分成3堆,每堆的花瓣個數一樣多,你們組有幾種分法。
、賹W生分組活動自由分。
、谛〗M內交流自己分法。
、郯嚯H交流,并展示分法。
3、認識“平均分”
師:有一群小貓辛苦地釣了一天魚,可它們滿心歡喜地看著鍋里的魚,卻犯了愁,你們想幫助小貓嗎?(想)我們打開課本32頁看看小貓們到底遇上什么難題?
。▽W生獨立觀察 ,理解圖意,然后集體交流)
生:有12條魚,要分給4只小貓。而且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問每只小貓分到幾條?
師:你們會解決這道問題嗎?用小棒試著擺一擺,說一說。
。ê诎迳袭4個圈表示4只小貓。)
生邊擺邊說:有4只小貓,我先拿出4根小棒,每只小貓分一根,然后再拿4根,每只小貓再分一根,最后4根小棒再每只小貓分一根,正好分完。
師:你說得很好。然后我們把8個桃子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同樣多;把8個積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樣多,有12條魚,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要分得同樣多……都是把東西分成幾堆(幾只),分得結果都要同樣多。把東西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板書:平均分)讓學生讀一遍。
師:把8個積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樣多,也就是把8個積木怎樣分成4堆?
生:平均分成4堆。
師:誰能完整說一說?
生:把8個積木平均分成4堆。
師:(出示小黑板)把10朵花分成2束,每束分得同樣多,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生:把10朵花平均分成2束。
三、鞏固運用
師:現在我們用新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
1、小狗分骨頭。
讓學生看分一分第3題,請一名學生說一說題意,然后獨立解答。(強調:分什么,怎么分)
2、試一試第1~4題。
(1)試一試第1小題。教師引導學生先講一講一雙筷子有幾根,然后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空。
(2)試一試第2小題。先讓學生講明題意,再動手圈一圈,填一填。
。3)試一試第3小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反饋你是怎么分的。
(4)試一試第4小題。先讓學生擺一擺,然后讓學生理解體會分的過程有時不能正好分完。會有剩下無法再平均分的數。
(5)思考題。
先小組討論“一半”表示什么。
獨立用小棒擺一擺,填一填。
集體交流反饋。
四、質題問難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是平均分的數學現象,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問題?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本內容北師版第三冊分桃子的內容(第32-33頁).
教材分析:分桃子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分桃子”過程讓學生區分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并體會平均分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是在
學完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經歷三次小數目實物平均分的操作過程,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意義。體驗平均分的學習活動,共分三個環節來進行,分桃子、分魚、分骨頭。這三個活動是應該分層遞進的,即初步感知過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學習,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最后,在通過分骨頭來進行反思性學習,回到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分物體的最佳方法_-幾個幾個的分。
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分東西的活動,有一定的分配經驗。但是技巧上沒有很好的經驗,基本上都是一個一個分的,但根據以往的的經驗,個別的程度好的學生也會有規律的幾個幾個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學生還會用乘法口訣來平均分。但大多數的二年級學生的直觀感知、形象思維仍占優勢,他們認識事物帶有明顯的直觀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變,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來讓學生親身經歷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根據自身操作的體驗來用”同樣多、一樣多”表述對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樣多、同樣多。而不會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幾個”這樣準確的語言去表達出來。
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規律,不強求公式化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節課是由學生的分物體的經驗開始出發,讓學生體會日常的隨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區別。以及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意義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與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中,來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習從學生個體出發,經過與老師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個體的過程學習過程。
2、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以合作學習為主,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重視學生間的互助。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去思索、去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改以后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長期滲透于實踐中,學生的發散思維達到一定的水平,本節課在設計小貓分魚的活動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化;
3、關注學生的認知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引導學生用“畫圖、連線、畫圈的方法,取代小棒進行分魚的操作。這是完成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一個過程。
4、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的教學手段,在本節課有所體現。恰當的運用電教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難點。
5、避免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形式,設置有任務的學習活動,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反饋與交流、成果展示與欣賞。
教學目標: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分,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區分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能夠運用不同的辦法解決同一問題。
3、培養學生在有任務的合作學習中,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方法以及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識。
教學重點:體驗平均分的過程,正確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義。(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平均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來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從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能完成從操作體驗到表象水平的轉換。體現在能用符號正確平均分配物品。(通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的體驗,學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義,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所獲得的實際經驗,轉化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維轉換成邏輯思維的過程,能用簡單的符號如:畫圖、連線、畫圈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有點難度)
教學準備:課件、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引起學生興趣。(2分鐘左右)
出謎語:小姐生來嘴兒歪,粉紅臉蛋擦起來;麻臉娃娃肚里藏,五月仙果人人愛。
師:猜一猜是什么?
誰最愛吃桃子呢?
【設計意圖:用謎語引入教學,較快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創設“小猴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體驗平均分的過程。(10分鐘左右)
1、課件展示(一):猴媽媽及8個桃子
師:猴媽媽摘了一些桃子,準備分給她的猴寶寶吃。請同學們數一數一共有幾個桃子?
【設計意圖:電腦中的動感畫面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探究的興趣更濃!
師:猴媽媽可能會怎樣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幾個呢?請你先來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個。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
生2:一只猴子分2個,另一只猴子分6個。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個,另一只猴子分5個。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個,另一只猴子分1個。
【設計意圖:由于分的數目較小,程度好的學生會脫口而出,每個猴子分4個,這時,老師應該給予肯定,并讓起說出分的理由。如果學生能說出幾個任意分的情況,老師也給予肯定 ,可以讓其他學生來評價這樣分的效果。在這個環節里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2、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猴媽媽到底是怎樣分的?
課件展示(二):猴媽媽將桃子按7個和1個分給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傷心。
師:小猴子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生:分到7個桃子的猴子非常高興,另一只猴子很難過。
師:為什么傷心、難過呢?
生:因為媽媽分的不公平,因為分到7個的猴子可以吃很常時間,而分到1個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傷心。
學生動手分桃子。
師:猴媽媽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樣分才算公平呢?猴媽媽想請同學們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請學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紙上分一分8個桃子卡片,教師注意觀察學生分的過程。)
。▽W生演示自己分的過程及結果,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個,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個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個,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個,剩下2個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個,最后每只分到4個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個,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個,兩只猴子兩次共分到4個桃子。
可能還有的學生會一次分完,每個猴子分4個。 ……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臺展示了學生各種不同的分法:一個一個地分;兩個兩個地分;移多補少分……,便于學生在分的過程中體會分法是多樣的,但分的結果是相同的,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化、結果的統一化。既解決一個問題可以好多辦法。在匯報自己的分法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分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師小結:剛才這幾個小朋友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個一個的分、有的是兩個兩個的分,還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個桃子,再分3個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個桃子。
師:猴媽媽覺得小朋友分得太公平了,就按這樣的方法分給2只小猴子,小猴子又有什么反應呢?
3、課件展示(三):兩只小猴子每人分4個桃子,都非常的開心。
師:它們為什么會都很高興呢?
生:兩只猴子分的同樣多,這樣分很公平。
老師隨機板書:
同樣多、一樣多。
【設計意圖:體會平均分與隨意分的區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在這里,老師學生已經感受到了平均分的分法,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同樣多!
三、創設小猴子請客的情境,感受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含義。(15分鐘左右)
活動一:小貓分魚
1、師: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開心,邀請小貓來做客,并且準備了又肥又鮮的小魚。小猴子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訓,要給每只小貓分的小魚同樣多。(課件顯示:4只小貓和12條小魚,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請小朋友和它們一起來分小魚。
小組活動要求:把12條小魚分給4只小貓,怎樣分每只小貓得到的魚是同樣多的呢?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樣多,在合作動手去分魚!完成后請一小組上臺來展示。
【設計意圖:學生活動是為教學來服務的,是教學的一個手段,為了克服為活動而活動的形式,必須設計有任務的學習活動,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活動任務明確,活動過程中目標指向性就強,完成任務的效率就高!
2、展示學生分的過程和結果,這里可以給學生一個選擇,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過程和結果,如果電腦操作熟練的小組可以在電腦上演示。
這里在匯報的時候,可能出現多種分法,如一條一條的分、兩條的分,還有的可能是三條三條的分。還有可能會運用乘法口訣:三四十二來進行平均分(這時應該表揚,用乘法口訣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務了,分的真夠快的)
【設計意圖:在學生匯報的時候,需要演示,可以是小組的一名代表,也可以是兩個小組成員,一個操作,一個解說。這是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的一個良好機會!
4、小結:像這樣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樣多、每只小貓分的魚同樣多,這種分的方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說:把一些物體,每份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學生經歷了平均分的過程后,就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把一些物體,每份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完成由操作經驗到表象認識的過渡。】
5、聯系生活,舉例說說平均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例說說那些分法是平均分,加強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
活動二:小狗分骨頭
好客的小猴把小狗也請來了!
1、課件顯示:三只小狗和排列整齊的18根骨頭。
師:有多少根骨頭?
生:橫著數每排有9根骨頭,有2排,我們可以用乘法計算,二九十八,一共18根骨頭。
師:誰來說一說這次小猴要把18根骨頭怎樣分給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
師:18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骨頭?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的最下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
2、學生動手分骨頭,并在小組內交流是如何平均分的。
3、展示學生平均分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獨立活動,對于分法不做統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畫圈、連線的方法,這是繼前兩個操作活動的提升,一個自我提高運用的活動,目的考察學生能否運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來分物體】
4、小結: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對于平均分的三次活動的體驗,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對于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的能力。這里不做很高要求,只要能說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地“一樣多、同樣多”就可以。】
四、解決問題。(10分鐘左右)
師:今天同學們收獲特別多,在幫助小動物們解決問題的同時,學會了平均分東西,你們真能干!老師這兒也有一些問題(分筷子、分鉛筆、分氣球、組五環圖),你們愿意幫助我解決這些問題嗎?看一看都有哪些問題呢?
課件課本33頁:試一試。
要求:用圈一圈、連一連、或利用學具分一分,自己選擇方法,獨立完成1、2、3題結果。
學生獨立做,后匯報。
經歷分東西的過程,并動手填寫內容解決簡單的問題。(注意提醒學生看清楚練習的要求)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過程】
【可以用課件演示。】
單獨出示:把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
先放手給學生獨立去完成,在引導學生剩下的1個氣球還能再分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有余數的除法問題)
【設計意圖:教師設計“把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的活動,有意識地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進而提高了用數學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做了鋪墊】
五、總結。(3分鐘左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哪些內容?
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來談一下收獲,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在課的末尾讓學生來評價學生,培養學生去欣賞別人的意識。】
六、應用與實踐。同學們學的真棒,回家有爸爸、媽媽做一些平均分東西的游戲。
【設計意圖:把課堂的內容延伸到課外,能更好的鞏固學習效果】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2—33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體會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
3.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各個方面,多個角度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設置情景,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新單元的學習.
2.引導學生從"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
心與求知欲.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在小組內交流方法.
4.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5.總結本課內容,指導學生練習,解答學生疑難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2.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過小組探討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創新,勇爭第一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體會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正確理解平均分.
◇教學突破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利用圖片(或小棒)引
導學生親自動手,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見的一
個用語,不能用固定的語言表述,可以用"同樣多","一樣多"等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
來代替.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實物:若干糖果;若干紙圓片(或小棒).
2.圖片:"分桃子"的主題教學主題圖.
◇學生準備
若干紙圓片(或小棒).
教學步驟(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提問,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出示教學掛圖,安排活動,激發學生
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分組,利用學具動手操作,
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方法.
4.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體驗平均分
的過程.
5.總結本課內容,指導學生練習.
1.思考問題,在情景中進入新課.
2.觀看教學掛圖,參與活動,體會學習
的樂趣.
3.分組操作學具,動手操作,積極討論,
交流學習方法.
4.完成練習,體驗和掌握平均分.
5.鞏固知識,完成練習.
一,設置場景,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我們班上有多少名同學呀
2.拿出準備好的糖果,引導提問:老師這里有50顆糖果,大家想想我們應該怎樣分呢 3.組織學生把糖果分給大家. 4.談話引入新課,提示今天學習的內容
1.齊聲回答:50名(假設).
2.思考后,興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學一顆.
3.很高興地領糖果.
4.認真聽講,仔細想想分糖果的細節,與分糖果有關.
二,創設情景,解決實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出示"分桃子"的主題圖,制造問題:
兩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個桃子招待小猴子,請同學們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幾個桃子呢
2.提示學生用手中的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說說怎么分.
3.指導學生按照教材第32頁"分一分"的內容,討論解決小貓,小狗遇到的問題,聽取全班匯報.
4.指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完成教材第32頁"試一試"的1—3題,在行間巡視,并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1.認真觀看主題圖,思考老師的提問.
2.認真動手操作,舉手回答,說出各種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用小圓片擺一擺,在小組內交流方法,由代表匯報結果.
4.積極參加活動,采取連一連,圈一圈或擺一擺的方式完成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過程.
三,解決新問題,完成思考題(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問并引入新問題:同學們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東西以后,都正好將東西分完呢
結合教材第33頁第4題的內容,指導學生完成分氣球的活動.
請學生思考剩下的一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
向學生解釋"一半"的概念,指導學生完成第33頁第5題.
總結本課內容.
思考老師的問題,不能確定答案,尋求得到正確的講解.
利用小圓片進行分氣球,發現在每人分得一樣多的情況下,會有剩余的氣球.
齊聲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剩余的情況.
認真聽講,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兩份,解決疑問后,完成練習題.
回顧本課知識,初步了解平均分.
本課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剩余的情況,"一半"就是平分成兩份.同學們在學習中利用小棒和小圓片,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等活動,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希望同學們今后更加努力學習.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請同學們結合學習內容,仔細思考,用小木棒擺一擺,將10個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種分法.
教學探討與反思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意從學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時候,融人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2.在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時,要善于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3.安排小組活動,讓學生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學習態度.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32—3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許多“分一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體會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深刻體驗平均分的含義。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除法意義打下認知基礎。
學生分析: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在分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出現各種分法,通過比較,讓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從而初步體驗除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評析: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能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 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2、在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評析:
教學目標的確定全面、科學,符合課程標準對本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恰如其分。
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并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會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
教學難點:體會理解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和手段:
1、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聯系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 “分桃子”、 “拼奧運會五環形”等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套、智慧星多顆、桃子圖片一個、猴子頭飾四個。
學具:圓片、小木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播放《大鬧天宮》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的片斷。
師:孫悟空大鬧蟠桃盛會后,給他的兒孫們帶回好多好多的蟠桃,把小猴子們樂壞了。這么多桃兒,該怎么分呢?這可愁壞了孫悟空。讓我們來幫幫孫悟空分桃子,好嗎?(師在板書“分”的后面貼桃子圖片)
評析:教學情境的創設很獨特,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操作探究與體驗感悟
(一)把8個桃子分給兩只小猴。
1、動手分桃子,體會“分”的不同形式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一共有幾個桃子?每只小猴可能吃幾個桃子呢?請同學們用圓片代替桃子幫它分一分。同桌合作,一個分,一個做記錄。(學生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學生可能會有如下分法:
1和7、7和1、2和6、6和2、3和5、5和3、4和4、
。ǜ鶕䦟W生的匯報師相機演示課件)。
2、初步體會平均分。
師在演示課件時有意停在1和7這種情況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小猴的表情:剛才誰認真看了,你發現了什么?(有一只小猴哭了)為什么它會哭呢?(引導學生說出它得到的桃子少,很不滿意)
師:同學們想出的這么多辦法中,哪一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接受呢?
學生很快會找到:每只猴子分給4個桃子這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接受。
師:為什么這種分法兩只猴子都接受呢?(引導學生說同樣多、一樣的、分平了。)(師相機板書:同樣多)
師:同樣多、一樣的、分平了都是一個意思,在數學王國里還有一個詞語叫做平均分。這樣分很公平,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個桃子。我們看看小猴會怎樣?(課件顯示:每只小猴子抱著4個桃子,高興得跳起來。)
(二)把18個桃子分給三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同樣多。
1、導入:兩只猴把分給自己的4個桃子高高興興地領回去了,別的猴子可著急了。我們接著把剩下的兩堆桃子分一分吧!
2、分一分,體會分法的多樣化:
師: 18個桃子要分給聞訊趕來的3只猴子(課件出示),怎么分才能讓3只小猴都滿意,為什么?(同樣多)現在請同學們用小木棒來代替桃子,分一分。組長扮演孫悟空分桃子,其他3名同學扮演小猴。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分一分,師巡視,并作個別指導。
師:哪個組愿意上來分一分?(四人小組走上講臺, 孫悟空扮演者負責分,向同學介紹分的方法。)
總結:平均分的時候有很多方法。
。ㄈ┌12個桃子平均分給四只小猴。
1、導入:猴哥三抱著桃子蹦蹦跳跳地走開了。又來了四只小猴眼巴巴地瞅著最后一堆桃兒。
2、圈一圈,平分桃子。
師:剛才大家用小棒代替桃來分。如果一時找不到小棒或其他實物代替桃,怎么辦?其實,大家還有一個本領--畫圖,F在,請每位同學都在本子上畫12個小圓圈代表12個桃兒,然后試一試能不能用圈一圈的方法來表示分桃的過程及結果。
(獨立思考,并匯報各種畫法。)第一種畫法:
把桃子4個圈在一起,,也就是每只猴子都能從圈里分到一個桃子,圈了三次,一共得到3個桃。
第二種畫法:
把桃子3個圈在一起,因為有12個桃,我們有4只小猴,想到乘法口訣,“三四十二”,所以每只小猴一次就能分3個桃。
師給予表揚。
評析:
教學方式方法有創造性,靈活多樣,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特點,能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能夠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三、實踐與運用
。ㄒ唬┢磰W運五環形
。ǚ舊lash動漫:福娃盼奧運)出示五環旗。
師:誰認識這是什么標志?(奧運會會旗)2008年北京奧運會剛剛閉幕。我國奧運健兒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高興嗎?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師:我們再來看奧運會會旗,它是由幾個圓環組成的?老師這有一些圓環,讓我們把它們拼成奧運五環吧。
出示習題: 可以拼成個。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二) 分筷子(數學書33頁第一題)
師:我們學會了“平均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找到好多“平均分”的問題。出示有雙筷子。
師:這里有幾雙筷子呢?要想很快知道有幾雙筷子,你用什么方法?(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
。ㄈ┱磴U筆
。ㄕn件顯示:擺放雜亂的14枝鉛筆及2個鉛筆盒。)看著這些擺放亂七八糟的鉛筆,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們收起來,放進鉛筆盒。)
師:我們平時就應該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那么,平均每盒放幾枝呢?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用你喜歡的方法試一試。(學生獨立做,集體反饋。)
(四) 課件出示33頁第5題:
師:小明家有一個美麗的小花園,一天早晨,花園里飛來了一群勤勞的小蜜蜂,快來數一數,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來飛走了一半,一半是幾只?還剩幾只呢?(8只)飛走的和剩下的(師生齊)一樣多。
評析:
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
四、反饋評價,深化感悟
小組合作分智慧星(有的小組是8顆星、有的小組是9顆星)
師:你們是怎樣分的呢?
(8顆星的小組):8顆智慧星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名同學分2顆。
。9顆星的小組):9顆智慧星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名同學分2顆,還剩1顆。
師問:剩下的這顆星還能不能繼續平均分了?(引導學生體會平均分也有分不完的情況。)
。ɡ蠋煱堰@顆星獎勵給發言積極的學生)
評析:
能通過趣味性的活動寓教于樂,突破“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這一教學難點。
五、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請你仔細想一想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8 4
4
18 6
6
6
12 3
3
3
3
同樣多
教學反思 :
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聯系生活,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整堂課,學生在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情節中進行學習,把新知識的探索融入于游戲當中。整堂課的數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練習題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整堂課的亮點是: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有待完善處:在整堂課中學生動手操作多,比較費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易興奮,課堂紀律不易組織。
課例點評:
本節課開始提出了8個桃子分給兩只小猴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后來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了怎樣分得同樣多,進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學會了對數目少的物體進行平均分。
教學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生動形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參與學習的熱情,使其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中。畫面顯示生動、形象,使學生倍受感染,教學效果很好。
2.教師在教學重點的地方,采用小組合作、探索交流的方式,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自主交流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不但分法多樣,而且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全班學生心情愉悅,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3. 本節課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教師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密切聯系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開闊了眼界,發散了思維。
今后還要加強課前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調查,以及課后的數學延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好數學。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9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教學設計的內容是《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法》中的第一小節《分桃子》(教材第54~56頁)。
本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基礎上,學習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方法,并為計算多位數除法打基礎。教材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尋找數學信息,根據實際問題中蘊涵的數量關系,在操作中理解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計算方法。練習中“先估計、再計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為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創造空間。
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結合學習目標,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我不僅充分利用教材創設的“分桃子”的生動情境,還設計了“果園”“小動物們聚會”等情境,旨在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獨立思考、交流對話、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我還注重數學教學與現實的聯系,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 學生分析
學習本內容之前,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且樂于合作,并懂得通過“自主合作”來獲取新知。
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能夠較完整地口述把48個桃子平均分的過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敘述出它的筆算過程,這緣于學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且,學生在自主探究環節中,計算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能正好整除時),可能出現余下的數不和被除數的下一位數合并起來再計算的問題,這是因為剛剛進入到三年級的學生,在邏輯思維的縝密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將通過呈現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認知需求,訓練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思考過程,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并且,我還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操作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從而提高邏輯思維的縝密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 學習目標
1. 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從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3.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ǘ、情感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熊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可是你們瞧,小熊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熊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熊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熊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給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奇、好新、好動的思維特點,創設故事性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讓生動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喚起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熊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結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答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同時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該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進行人文教育。
2、現在,小熊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ㄍ篮献、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4、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5、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熊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
(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課堂中創設操作性情境,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練習,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獲得學習成效。(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師小結,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學生判斷是否“平均分” 進行練習反饋。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動手操作“平均分”活動的設計,即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后,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內容作為練習題目,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培養數學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熊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熊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設計意圖:跳一跳,摘果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向難題挑戰的信心。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不僅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的整理,還應該是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明白學到了什么知識,明確自己表現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掌握、規范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首位能整除)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算理及書寫格式。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桃子圖等。學生每人準備4籃桃子圖和8個桃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筆算:48÷6=
說說算理。
二、動手操作,探究算理。
師板書例題(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個?)師:該怎樣列算式呢?師根據學生回答并板
書:48÷2=
解決48÷2= 師:48÷2你們會算嗎?
我們可以用桃子來分一分。(請學生分桃子。)
1、用小木棒代替桃子,先分四捆,每捆10個,每個猴子分兩捆(20),剩下8個每個猴子分4個,所以每個猴子分得24個。
2、交流口算方法: 40÷2=20 8÷2=4 20+4=24
3、嘗試寫豎式。談話:如果做題都用實物分一分,那太麻煩了,而且我們以后還會學更大
數的除法,經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呢?(列豎式
來計算)前面我們復習了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現在出現了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你們
會不會寫豎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兩次,寫豎式時要分幾步來寫,大家試一試,寫
出豎式。同桌兩個人可以討論,不會寫,也可以看課本第54頁。展示同學在試寫豎式中有代表性的幾種豎式,進行評講。(為了不亂,又讓人看得清楚,寫豎式時,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方法。)
4、師結合分桃子,規范豎式寫法。因為先分整籃,所以先把4平均分兩成2份,得到2,商在
什么位上?(十位)為什么?(表示2個十)下面算2乘2得4,4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4籃桃子),4減4得0,因為還沒分完,這里不寫0,整籃的分完了,就要分單個的,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數個位上的8落下來放在這里除,把8個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個,所以商4,寫在什么位上?(個位),2乘4得 8,8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8個桃子),8減8得0,0表示分完了,沒有剩余。
5、寫豎式時應注意什么?
筆算時,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四.三只猴子分桃談話:兩只小猴都分到了24個桃子,正準備回家,,他們的好朋友來了。
不能讓好朋友空手回家呀,于是決定把48個桃子重新平均分給3個小猴,每人能分得多少呢?該怎樣列式?
6、鼓勵探究算法
師:請同學們動手分,邊分邊想,把48平均分成3份,應該先怎樣分,再怎樣分?根據分的過
程,試著列出除法豎式。(學生活動)
師:大家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根據分的過程,你是怎樣列出豎式的,并選出小組發言人,
代表你們組的發言。
7、指生發言師:大家評價一下,這兩位小老師當得怎么樣?
8、總結歸納計算方法。師:觀察黑板上的豎式,都是從哪一位除起?(十位)每次出得商寫
在什么位上?(去除被除數十位時商寫在十位上,去除被除數個位上的數時,商寫在個位。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48÷4 69÷3 86÷2的豎式。
四、教師總結
筆算時,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值得表揚。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鑒于學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勢影響會導致錯誤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學中大膽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況放在開始,先讓學生探究48÷3,在學生建立了正確的豎式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做48÷2,這樣學生的豎式書寫錯誤率會大大降低。并通過小組交流加深豎式書寫的算理,進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由于我校處于郊區,學生大部分來源于農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況且我們的班額大(60人),很難做到一節課照顧上每個孩子,如何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我們的教材畫面直觀、色彩斑斕,有許多課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才能創設出很好的教學情境,而我們學校的教學設備卻根本達不到。因此平時我們盡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畫面,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環境中,積極地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等學習方式,以使學生能有更好地發展。
〖教學設計片段〗
(一)探究算法
1. 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個?學生獨立列式。
2.小組討論交流算法。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3.小組匯報(若有豎式上黑板板演)。
組1:我們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個桃,最后還余一籃零8個,合起來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組2:我們也是口算。不過我們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組3:我們用的是分實物的方法。3個猴子每只先拿1籃,還剩1籃,剩下的1籃和8合起來一共是18個,再每只猴子分6個,因此一共是16個。
師:同學們,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師想聽聽這個小組用豎式怎樣計算,誰愿意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講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匯報時,教師注意將具體分實物和算式結合起來。先分十位,再分個位,強調商書寫的位置。理解“48÷3,先將40÷3,每一份只能得1個10,余下的1個10要和8合起來再除”的算理。
4.三只小猴剛分完桃子,一只猴子突然想起他出門時忘了收衣服了,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走了。這時剩下了2只猴子,你們猜猜他倆在商量什么呢?
生:我想他們可能在想,如果48個桃子平均分給我們倆每只分幾個?
5.師板書:4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幾個?
6.探究算法,你喜歡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1) 學生獨立思考。
(2) 小組交流。
(3) 學生匯報。師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商“2”要寫在十位上,商“4”要寫在個位的算理,體會豎式的寫法。
7.比較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實踐應用
1. 這兩個小猴子做完客,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墒窃诨丶业穆飞嫌钟龅搅艘恍﹩栴},誰來幫幫他們?完成練一練1。
2.出示第55頁的情境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再與同伴交流。最后對學生進行要保護益蟲的思想教育。
〖教學反思〗
本課時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大多數學生對于實物會分,也會說,可是在用豎式計算時,雖然克服了預料中的錯誤,但是還有不少學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樣化,而忽視了豎式的書寫。這就導致了先把商寫完,再寫分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把商寫在了被除數的下面,豎式書寫錯誤率達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學中,我用同樣的方法,只是在豎式書寫時,我擺正自己的位置,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具體分實物,和學生共同探究了豎式書寫過程及算理。學生的錯誤率大大降低,雖然沒有做到按時下課,但學生的豎式書寫正確率卻達80%。這使我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在教法上要做到揚棄,凡是該學生發現的知識,老師絕不包辦,但對于學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問題,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度,要看準時機,掌握技巧,控制分寸,點到為止,該給學生講清楚的要講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師的角色。
〖案例點評〗
1. 教學中,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盡量為學生創設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而且設想很大膽,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學生受口算定勢的負面影響,降低了教學難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學過程中注重小組合作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通過具體操作來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計算課充滿了活力。而且體現了團隊精神,同學發言代表的是小組的結論,而不是個人,充分地體現了合作,沒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處是課堂評價體現得不夠。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分一分“,并體會分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
難點: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的含義。
關鍵: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分一分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圓片(或小棒)20個(根)。
四、教學過程:
。ㄒ唬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打扮的漂亮嗎?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對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都有誰呢?(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伙伴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大家,看看都有什么?這節課我們就幫助小熊把這些好吃的東西分給伙伴們,好嗎?
2、揭示課題:分一分
。ǘ⿲嶋H操作,體會平均分。
1.擺一擺。
小熊先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請同學們用8個圓片代替桃子,分成兩堆。
2.說一說。
。1) 學生邊分邊口述操作過程,教師巡視。
(2)想一想,還可以怎樣分?看誰分得多?
。3) 學生匯報操作過程,教師根據學生匯報進行板書。
1 2 3 4
8
7 6 5 4
3.想一想,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小猴都滿意?說說你的想法。
4.引導小結:都分4個。兩只小猴就分得一樣多。像這樣分得同樣多,在數學王國里還有一個詞語叫做“平均分”。
5.分一分:放手讓學生分,著重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兩只小猴喜滋滋地抱著桃子到一邊去了,該給小貓分魚了。
1)12條魚分給4只小貓吃,要想每只小貓分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幾條呢?
想一想怎樣給小貓分魚比較快一些?(用學具代替小魚來分、連線、圈一圈)
可把小狗急壞了,汪汪地叫了起來。我們趕緊幫小熊給小狗分骨頭吧。
3)把18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幾根? 用你喜歡的方法分一分。
6、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把6塊糖分成2堆;
2)把12本書分給三個人,每個人分得4本;
3)30塊餅干6個人平均分。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引導學生觀察圖意,數一數有幾支筷子。
這些筷子有幾雙呢?說一說你是怎樣得出答案的。
2.引導學生看圖,數一數,說圖意。 匯報答案。
3.看到這些圓環你想到了什么?請大家數一數有多少個圓環?
這些圓環可以拼出幾個五環圖?集體訂正。
4.請學生觀察圖,敘述圖意。
這次分氣球活動,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匯報答案,同時大屏幕顯示連線或者畫圈的方法。
剩下1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為什么?
從上面的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平均分一定是全部分完嗎?如果分不完,分到什么情況就不能再分了?
師小結:分不完就是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必須小于份數。
5.請學生看圖,數一數蜜蜂有多少只,結合給出的條件,說說圖意。
“飛走一半”是什么意思?
請用鉛筆圈出飛走的和剩下的,說說你是怎么圈的。
五、課堂總結。
《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4
課題說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說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于二年級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ǘ⑶楦心繕耍
1、初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 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熊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墒悄銈兦,小熊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熊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熊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熊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給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奇、好新、好動的思維特點,創設故事性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讓生動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喚起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熊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結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答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同時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該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進行人文教育。
2、現在,小熊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4、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5、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熊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
。ㄍ队俺鍪緦W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課堂中創設操作性情境,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練習,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獲得學習成效。(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師小結,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學生判斷是否“平均分” 進行練習反饋。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動手操作“平均分”活動的設計,即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后,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內容作為練習題目,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培養數學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熊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熊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設計意圖:跳一跳,摘果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向難題挑戰的信心。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不僅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的整理,還應該是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明白學到了什么知識,明確自己表現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板書: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學反思: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根據這一理論,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聯系生活,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整堂課,學生在小熊過生日的故事情節中進行學習,把新知識的探索融入于游戲當中。整堂課的數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練習題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整堂課的亮點是: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處:在整堂課中學生動手操作多,比較費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易興奮,課堂紀律不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