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對稱教學設計(精選4篇)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數學》第5單元“觀察物體”中第69頁的例題3和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建立鏡面對稱現象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所發生的變化。
教具準備: 大鏡子一面、小鏡子每人一面,反寫的數字、文字、算式卡片,半個圖案的蝴蝶、天壇、青蛙、雪花等圖片,鐘面,課件。
教學過程:
一、巧用情境,感受鏡面對稱現象的存在
1.欣賞“倒影”,激趣導入
多媒體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課本第一幅主題圖。讓學生說出主題圖中見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樹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鵝的倒影……”
2.巧用情境,提出問題
師:你們在哪里還見到過類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現象。(生:鏡子里。多媒體出示:“映在鏡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課本第二幅主題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鏡面有關的數學知識。(板書:鏡子中的數學)你們想知道鏡子中有哪些數學嗎?你們先想一想并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關鏡子中的數學問題?
【評析】課伊始,趣亦生。一段“倒影”欣賞,再現了生活中“倒影”、“鏡子成像”現象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探索數學問題的欲望。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數學經驗提出“鏡子中的數學”問題,如此導入新課,有趣而自然。
二、照鏡實踐,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特征
師:鏡面對稱現象有什么特征呢?我們通過“猜測判斷”和“演示驗證”兩個活動來理解并作出歸納。
1.猜測判斷
課件出示題目:
(1)男孩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男孩(向前或向后)走一步。舉起雙手,鏡子里的男孩(舉起或放下)雙手。
(2)女孩左手拿著一張紙,右手拿著一支鉛筆;鏡子里的女孩(左手或右手)拿著一張紙,(右手或左手)拿著一支鉛筆。
2.演示驗證
(1)看課本驗證。學生學習課本“做一做”中的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
(2)照鏡子驗證。
活動要求:對你猜測判斷的結論進行驗證,可以個人單獨進行也可以數人合作攻關。
匯報演示:通過在講臺上的大鏡子前表演讓大家清楚地看到,從而驗證你的觀點,大家作評判,也可提出質疑。
大家看到的演示:男孩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男孩也向前走一步;男孩向后退一步,鏡子里的男孩也向后退一步,男孩舉起雙手,鏡子里的男孩也舉起雙手;男孩放下雙手,鏡子里的男孩也放下雙手。(板書:前后、上下——不變);女孩左手拿著一張紙,鏡子里的女孩變右手拿著一張紙;女孩右手拿著一支鉛筆,鏡子里的女孩變左手拿著一支鉛筆。(板書:左右——變)。
3.歸納特征
照鏡子時,鏡子外的物體和鏡子內的成像前后、上下——不變,但是左右相反發生變化,這就是鏡面對稱現象。 (板書補充課題“鏡子中的數學——鏡面對稱”)
【評析】“猜想——驗證——歸納”等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了鏡面對稱現象的表象。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多種方法驗證鏡面對稱現象的判斷猜想,讓學生感知、理解、體驗鏡面對稱現象,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的精神與大膽嘗試的能力。
三、多種練習,拓展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練習1:“鏡面對稱”課中操。
教師做鏡外人動作,學生做鏡中人動作。在音樂伴奏下師生一起邊表演邊對口令:師:我蹲下。生:我們也蹲下。師:我起立。生:我們也起立。師:我向前走。生:我們也向前走。師:我向后退。生:我們也向后退。師:我左手摸摸耳。生:我們右手摸摸耳。師:我右手拍拍臉。生:我們左手拍拍臉。師:我抬左腳踢踢腿。生:我們抬右腳踢踢腿。師:我抬右腳踢踢腿。生:我們抬左腳踢踢腿。師:我的左手側平舉。生:我們右手側平舉、……
練習2:還原“鏡中漢字,鏡中數字、鏡中算式、鏡中鐘面時間”。
學生每人一套卡片,卡片內容如下:
讓學生想出還原辦法:拿鏡中漢字、鏡中數字,鏡中算式鏡中鐘面時間再照鏡子,可以還原出原來的漢字、數字、算式、時間,即兩次鏡像能把原來的物體還原。
練習3:利用鏡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邊的蝴蝶、天壇、青蛙、雪花等圖案(課本第71頁第4題),讓學生想辦法利用鏡面對稱,判斷出是什么?指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
討論:軸對稱與鏡面對稱有什么區別?
練習4:說一說,看一看。
說一說: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鏡面對稱的現象?
看一看:(觀看課件:青印溪十里平流風光)這些溪中的倒影也是鏡面對稱的現象,由于鏡面與物體的位置、角度不同,鏡面成像的特征也會有所不一樣。我們今天學的鏡面對稱,鏡面與物體的位置、角度是怎樣的?
【評析】本環節練習,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通過變式練習、對比練習,做、寫、說等多種練習形式,拓展了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這樣的練習目的明確,層次清楚,具有針對性、實用性、開放性。它不僅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還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
四、回顧總結,反思學習鏡面對稱現象的收獲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鏡面對稱,你們學到什么知識?是怎么學會的?有什么體會和收獲,有什么疑問要解答?
2.我們可以利用鏡面對稱的現象幫助我們糾正坐姿、站姿、寫字姿勢等。
3.今天誰學習最認真,進步最大。先小組內評一評,再班上評一評。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鏡子中的數學”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鏡面對稱”的教學內容,它是前一課時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材首先通過“湖面的倒影”和“室內墻上鏡子成像”兩幅主題圖情景,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常見的“倒影”、“鏡子成像”現象,蘊涵著重要的數學思想,即“鏡面對稱”。再通過“做一做”的照鏡子活動,讓學生體會“鏡面對稱”的特征。從教材編寫的意圖來看,“鏡面對稱”這部分內容是一種體驗性活動,它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目標。基于這樣的認識,整個教學過程應以教材為基礎,并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多種感悟情境和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鏡面對稱”特征。
教學目標
1.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能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活動中的鏡面對稱現象,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知道鏡面對稱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所發生的變化。
教具準備:
小鏡子每人一面、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水面對稱
欣賞“倒影”,激趣導入
投影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課本第一幅主題圖。讓學生說出主題圖中見到倒影。(山的倒影、樹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鵝的倒影……)
師:有沒有發現這也是一種對稱現象?
師:你們在哪里還見到過類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現象。(鏡子里。多媒體出示:“映在鏡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課本第二幅主題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鏡面有關的數學知識。(板書:鏡子中的數學)
二、鏡面對稱
1、照鏡子體驗。
師:老師背對著大家,我卻知道哪個小朋友在對著鏡子做鬼臉!為什么?
生:鏡子里外的小朋友動作都一樣的!
師:對,照鏡子也是一種對稱現象,叫做“鏡面對稱”。一齊說一遍。
小朋友看看鏡子的同桌在做什么?也可以跑到鏡子前面看看鏡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樣的!
2、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
(1)操作活動一:“照鏡子,做上下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人與鏡像上下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上,鏡像也向上;頭部向下,鏡像也向下。
(2)操作活動二:“照鏡子,前后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像前后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前,經像也向前;頭部向后,鏡像也向后。
(3)操作活動三:“照鏡子,左右活動頭部”。(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面左右移動的逆向性。既頭部向左,鏡面反而向右,鏡面反而向左。面對面感知左右。
(4)加深體驗鏡面對稱的上下、前后同向,左右相反的性質。
師生模仿動作游戲:假設一方是鏡子里的人。師向前、向后走問生該如何走?(向前或向后)師向上跳、向下蹲問生該如何做?(向上或向下)師用左胳膊托左腮讓學生想象自己是鏡子中的老師影像該如何做?(生也左胳膊托左腮)
(5)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了對換。
3、簡介鏡子的歷史與構造:
師:古時候人們沒有發明鏡子時,他們用什么方法認識自己?
生:看水面(師:平靜的水面!)
師:對了,后來人們發現把銅磨平后也能照出人的影子來,于是就有了銅鏡。但銅鏡里照出來的人影并不十分清晰,后來人們發現把一種叫水銀的東西涂在玻璃的表面,就能十分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子來。這就是現在小朋友手中的鏡子。看林珊西的小鏡子比較舊了,后面的水銀都有些剝落了,所以像玻璃一樣,兩面都看穿了!
4、鞏固練習:
1、選擇:哪面鏡子是我照的樣子,把它圈出來。
2、利用鏡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邊的蝴蝶、天壇、青蛙、雪花等圖案(課本第71頁第4題),讓學生想辦法利用鏡面對稱,判斷出是什么?指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
討論:鏡子怎么能幫助找到另一半圖形?
3、照鏡子中的數字。
寫下1—9的數字,用小鏡子照一照,看在鏡子里是什么樣的。
以某一數字為例說明鏡面對稱。
看鏡子中的數字判斷是幾。
三、回顧總結,反思學習鏡面對稱現象的收獲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鏡面對稱,你們學到什么知識?是怎么學會的?有什么體會和收獲,有什么疑問要解答?
2.我們可以利用鏡面對稱的現象幫助我們糾正坐姿、站姿、寫字姿勢等。
四、布置作業:寫數學日記《鏡子里的知識》
反思:
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體驗學習”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甚至親身經歷,使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及情感方面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在學習鏡面對稱前,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鏡子照,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觀察自己在鏡子中的像,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感知。學生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做鏡中(外)人,學生做鏡外(中)人的游戲,更是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在游戲中突破了難點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大量的體驗的基礎上,對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生活現象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果本節課只停留在“熱熱鬧鬧的”層面,孩子們總結不出鏡面對稱的特點:上下前后四個方向不變,左右顛倒。如果學生只是通過操作找到這樣的特點而不會應用也是一大缺憾。書中習題有看著鏡中的數字寫出原來的數字,有看著鏡子中的鐘面影像讀出幾時幾分這些習題的處理正是應用鏡面對稱的特點來解決問題的。并不是讓學生依賴于小鏡子,如果不帶小鏡子這些題就不會做。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討論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鏡面對稱的應用,事實證明學生不拒絕抽象,能總結出鏡面對稱的特點并應用特點去還原一半的圖像、去讀鏡子中的鐘面。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待改進的地方本節課感到學生感知的不夠充分,如果帶著思考任務(在鏡子前做向前走、向后退、高跳、下蹲動作觀察鏡子中的你的動作)留在課前照大鏡子做動作,把自己的發現在上課時向同學和老師匯報會更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數學》第5單元“觀察物體”中的“鏡面對稱”第69頁的例題3和練習。
教學目標:
1. 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 通過動手操作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 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建立鏡面對稱現象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物和像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
小鏡子每人一面(學生準備),大鏡子一面(老師準備)、課件,老師準備兩張紙,紙上分別寫出“白天”這個詞和它的的兩種鏡中像。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韻律:
1 師說口令,生做動作。(學生面對面)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
(師可以把準備好的音樂播放出來。)
2 猴子撈月的故事:(課件展示)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它們中的一只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里有個月亮。
一只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它們看到井里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后,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為什么小猴撈不到月亮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這節課的第一個游戲。
二、創設情境,學習鏡面對稱:
1、 照鏡子:
老師擺出自己的大鏡子,請同學上來做動作,照鏡子。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鏡中人的動作和鏡子外面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同時此時鏡子是豎著放的,和后面的湖面對稱有所不同)。
2、 組織游戲活動——做“鏡中人”。(體會左右相反)
(1)、師講明游戲的要求:請一位同學上講臺面向大家做出一個動作,保持不動,再請一位同學上臺,面對他做出“鏡中人”的動作。
(2)、同學們判斷扮演“鏡中人”的那位同學動作對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誰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說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匯報。
(3)、讓“鏡中人”面向大家,現在你有什么發現?
(4)、組織學生第二次游戲。驗證剛才的發現是否正確。
小結:鏡子里的人和鏡子外的人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顯示練習題,師讓學生選擇)
3、游戲:照鏡子。
每人寫“白天”這兩個字,然后讓這兩個字“照鏡子”,(鏡中的擺放方式是與紙平行)把鏡子里的字樣子描在紙上,你有什么發現?
同桌互相交流。鏡中的字變得不認識了,它左右顛倒了。
4、 湖面對稱
(1)、我們知道“水平如鏡”,這個詞,當水面很平靜時,它就像一個大鏡子,將岸上的風景全部倒映在水中,現在老師就把這面大鏡子放在地上當做湖面,請一個同學站到鏡子旁邊來,看看你在鏡中里看到了什么?(頭在下,腳在上)
請欣賞一組圖片(有湖面倒影的圖片)。
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發現?(上下相反)
(2)、把 “白天”那兩個字,在另一張紙上重新寫一遍,再讓它們照鏡子,(這次要讓鏡中與紙垂直)。描出現在鏡中的字,說說你的發現。
(3)和之前所描出的那張紙相比,你想說什么?
讓學生體會:“鏡面對稱”是左右相反,上下一致,“湖面對稱”是左右一致,上下相反。
老師把課前寫好的“白天”兩個字的和兩種影像對折。演示對折的方法將所描出的詞和白天重合,感受“鏡面對稱”,就好像有一條豎著的對稱軸,鏡外物體和鏡中的物體,左右相反,上下一致;“湖面對稱”就像有一條橫著的對稱軸,物和像是上下相反,左右一致。
今天我們玩的“照鏡子”游戲中,鏡子外面和鏡子里面的物體(或者人)是對稱的,我們把它叫做“鏡面對稱”(板書“鏡面對稱”)
三、想想課前猴子撈月亮的故事里面,為什么猴子撈不到月亮呢?
四、拓展延伸,鞏固練習
1、 指導學生完成思考題第一題。
拓展性練習。
2.看鏡子寫時間。(師出示課件讓學生做)
教師出示p71思考題第二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交流。
鐘面上的是什么時間,你是怎么知道的?
3、 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全班交流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收獲?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篇4
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p69例3、做一做和p71的練習4、5、思考題
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學生活動,體會和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教學重點:鏡面對稱中兩邊圖形的關系
教學難點:鏡面對稱中左右方向相反
學情分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軸對稱圖形有了認識,知道對稱圖形的特征,另外學生在生活中對鏡面對稱有很多了解,這節課就是在這些基礎,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和體會鏡面對稱特征。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
聽老師的口令,學生做動作,先做正確的動作,再做反向的動作
(目的:激起學生的興趣,也為后面讓學生體會左右方向相反作準備)
二、故事設疑,初步感知鏡面對稱
講《猴子水中撈月》的故事。
你們猜一猜,小猴子能摘到月亮嗎?
為什么?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學生可能答:是影子,是水中的像),
(目的:調動學生的思維,由此讓學生感知鏡面對稱中的“物體能夠在水面形成倒影”)
三、介紹鏡子的發展史
人比猴子聰明,由水面能成像而發明了鏡子
(目的: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激發學生的未知欲)
四、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構建知識
大家經常照鏡子,你有什么發現呢?
(學生可能回答:一模一樣,大小相同等)
是不是這樣呢?
老師示范,并調動學生的已有的舊知形成鏡面對稱的映像
那還有什么奧秘呢?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小鏡子照一照,并可以做一些動作,看你發現了什么,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活動,然后小組匯報活動情況
(目的:通過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知鏡面對稱中前后、上下的關系)
(在這次活動中可能有學生會發現一些規律,也有可能說不到位)
師生游戲:請一位學生上臺,師生配合扮演人和鏡子中的像,通過一些動作游戲讓學生感知前后、上下是相同的。
學生游戲:分兩人小組活動做游戲。
(目的:通過學生自己活動,進一步體會物和鏡子中的像的前后、上下是相同的,并總結板書出來)
在此活動中,可能有的學生發現了左右的問題,如果有就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通過后面的活動再次體會;如果沒有,就直接開展下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請一組同學上臺表演,老師說動作學生。
(目的:讓學生產生左右方向的矛盾,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和體會物和鏡子中的像左右是相反的,總結并板書)
五、鞏固練習,內化知識
師生共同完成p71面的第五題和思考題
在完成思考題時,老師可以采取一些直觀的手段,強調運用全面得到的結論
六、拓展思維
請學生課后通過觀察,找一找湖面對稱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