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硬幣 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匯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教學重點:
1. 初步感受事物發生的必然性和不確定性。
2. 會用“可能”、“也可能”、“一定”等詞匯進行
數學表達。
課前準備:
教師:一枚硬幣、一個紙盒(裝3個白球和3個黃球)、另一紙盒(裝6個白球)、撲克牌(1-9)4套
學生:每個小組一個紙盒(裝3個白球和3個黃球)
教學過程:
一、激發性趣、倒入新課(教師出示硬幣).
提問:這是什么?
它能用來干什么?
我們一起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么用它玩的,好嗎?(出示主題圖)
提問: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干什么?(板書課題:拋硬幣)
二、動手活動、探究新知
1、師生一起拋硬幣
(1)識別硬幣。
師:我們先來認一認硬幣的正反面。誰能識別硬幣的正面和反面?
(2)合作拋幣。
① 師示范拋幣,學生猜硬幣哪面朝上。
老師和大家先來玩一次,我拋、大家猜。
② 學生合作拋幣,看看有什么結果。
(3)反饋:游戲停止。同學們靜下來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拋了這么多次,你們看到硬幣落地后是什么情況?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數學上可以說硬幣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板書:可能 )誰也能像這樣說一說。
(設計意圖:拋硬幣是第一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猜硬幣的過程中感受事件的不確定性,并且能夠用“可能”這個詞進行描述。在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猜測、試驗的過程,體驗硬幣“1”字朝上或竹子朝上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在教學時,對猜硬幣的活動,我先進行示范,考慮到硬幣落下時到處亂滾,對教材的“拋”作了一點小的調整,改為捂在手中搖動硬幣,這樣學生好控制一些,而且對方不容易看到。
2、猜一猜。
(1)體會有些事情可能發生。
每個小組都有一個裝著3個黃球和3個白球的盒子,從這個盒子里任一摸出1個球,會是什么顏色?誰來猜一猜?
是不是你們說的這樣呢?(小組合作摸球)
注意:小組長根據摸球的結果填寫表格。摸到白球時,就在白球的后面打“√”:摸到黃球時,在黃球的后面大“√”。(表如下)
白球
共( )次
黃球
共( )次
小組匯報摸球的結果。
提問:從結果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黃球。)
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板書:可能)
為什么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黃球?為什么不說一定呢?(因為盒子里有兩種顏色的球,所以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黃球。)
(2)體會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
提問:從盒子里可能摸到黑球嗎?(不可能)為什么?
那可能摸到紅球嗎?(不可能)為什么?(板書:不可能)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因為盒中只有黃球和白球,所以,我們不可能從中摸到除黃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顏色的球。
誰能說說生活中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3)體會有些事情一定發生(教師出示一個裝有6個白球的盒子)
提問:我這也有一個盒子,里面裝了6個球,是什么顏色我不告訴你們,要你們猜一猜了。(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