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蘿卜圖片、桃樹畫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電腦動畫課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個蘿卜,想把它們分給我的好朋友們,你能幫我分一分嗎?”
小仙鶴:“哎呀呀,這個問題太難了,快請教一下咱們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對對對,我怎么沒想到。小朋友們,我想把6個蘿卜分給幾個好朋友,可以怎樣分呢?你們能幫幫我嗎?”
[評: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小兔子分蘿卜的情境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營造了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
談話:同學們趕快行動吧,用眼前的蘿卜圖片擺一擺,分一分。看誰最聰明,分的辦法最多!
2.匯報交流。
讓學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個;分成3份,一份1個,一份2個,一份3個;分成2份,一份是2個,一份是4個;分成2份,每份3個……)
[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所倡導的。這里教師設計的“擺一擺,分一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為學習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認識“平均分”。
談話: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辦法。你能根據每份分的個數相同與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
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提問:你們是怎樣分的?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講述:(結合板貼)像這樣每份都是2個,或者每份都是3個,我們就可以說每份分的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學生之間說說什么是“平均分”。
小結:(結合板書)同學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不僅幫助小兔子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評:教師給孩子營造了寬松的空間,在學生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平均分。既使學生清楚地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鍛煉了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4.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談話:現在同學們每人面前有8個桃子圖片,如果把這8個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動手試一試。分完后,給小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集體交流。
小結:同學們把8個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雖然分成的份數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
[評:學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蘿卜的基礎,而且又是在自己動手中認識平均分的。此時,讓學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談話:現在正是桃子豐收的季節。瞧,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板貼:掛有8個桃子的樹)
老師正想把它們分給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如果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_______個小朋友。)
同學們,每個小組也有一棵這樣的桃樹,小組合作,試著分分看。
小組合作分桃子。(找一組上黑板分桃樹上的桃子)
集體交流。
小結:8個桃子,我們可以把2個桃子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為一份來分,也是平均分。
[評:教師設計摘桃子、分桃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愉悅地探索,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方法,體驗著學習知識的快樂。]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題中插圖,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第2頁“試一試”。
教師說分小棒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分,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2題。
先看上面一題的圖,弄清是怎樣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題,指名讀題目要求,一起動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學生相互訂正。
4.“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解決的方法(用小棒擺;在圖上圈一圈;畫14個△,再圈一圈……),把分的結果填在書上,再說說是用什么辦法分的。
[評:安排練習目的明確,層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斷練習,加深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練習,借助動作思維把平均分的概念進行具體運用,最后讓學生自己選擇策略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為以后學習求商做些經驗積累。]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才是平均分,還練習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平均分。
(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重慶路第二小學 李欣 教體局教研室劉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