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8~7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數學思考和創新意識。
3.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互助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具準備
課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紙扇、釘子板、皮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來,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嗎?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課件顯示:鐘面、剪刀、長方形、五角星。
談話:它們都是角的好朋友,從自己帶來的這些物體中能找出它們身上的角嗎?再摸一摸。
在課件上把這些物體的其他部分隱去,留下角的輪廓。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角有一樣的地方嗎,根據學生的敘述寫上角各部分的名稱。
追問: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后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設計意圖:通過“看”、“找”、“摸”的活動,體會角在面上,并借助課件幫助學生體驗角的抽象過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己靈巧的小手做一個角嗎?(每個小組都有多種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歡的方法做一個角,感覺你做的角與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樣?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做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做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么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么得到的?
(2)課件演示例3鐘面圖(7時、3時、2時、7時20分)。談話: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有沒有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嗎?
(3)生活中,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課件演示(3時、7時20分)鐘面,小朋友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么方法比較的?(可能有學生用課本介紹的方法,也前能通過數分針與時針之間有多少小格來比較。)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制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程度有關,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戰嗎?課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