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角”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8~71頁。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2. 在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激趣
師:在數學王國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開心啦!(課件播放許多圖形在一起跳舞的場景)在這些圖形中,數“角”最可愛了,小朋友想認識它嗎?
生:想!
師: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去認識圖形王國里的新朋友——角,好嗎?
揭示課題:認識角。
[評析:新課伊始,通過學生喜愛的童話情境,開門見山地引入新課,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 自主建構
1. 聯系生活實例感知角。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8頁的情境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幅圖,圖中哪些地方有角?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師: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嗎?
學生指角時,教給學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兩邊,再在角的兩邊之間畫弧線)。
師:還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來指一指嗎?
生2:正方形上有角。(邊說邊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張開的地方有角。(邊說邊指)
生4:鐘面上有角。(邊說邊指)
2. 抽象出角的圖形。
師:如果把這些角畫出來,是什么樣的圖形呢?請小朋友看屏幕。
動畫演示,分別畫出剪刀、長方形紙片、鐘面上的角。
師:(指畫出的角)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們的身邊,請小朋友試著找一找在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
組織交流,并讓學生指出課桌、數學書等物體面的角。
[評析: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動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
3.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小朋友看老師畫一個角。(畫角,指角的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一條邊,(指角的另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另一條邊,(指角的頂點)這里的一個點是角的頂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個角)這是三角尺上的一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兩個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
學生操作。
師:(指投影上的三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里三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評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論,教師沒有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而是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隨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動,既鞏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又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4. 練一練。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個圖形是角。
師: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學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繼續完成后面三個圖形的判斷,并說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個角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大家根據需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材料想辦法“做”出一個角來。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角的方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