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硬幣》教學案例、反思與的點評
一、教學目標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些是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匯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學習中接觸不確定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親身感受,獲得直觀的體驗。教學時,應重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有趣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教師應充分地給學生提供猜測、實驗、探索、驗證的時間,使學生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自己體會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
三、學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聞名的學校,環境優美,師資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備了電腦,為使用多媒體課件提供了條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級的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開展豐富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
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市區,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學中我一直培養學生寫數學日記,學生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了解周圍的事物,從數學角度去發現、分析生活。我班學生比較喜歡體育運動,特別是足球,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有關足球的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幣,猜猜這枚硬幣在我的左手還是右手?
(學生進行猜測)
師:有的同學認為在左手,有的同學認為在右手,在這種不能肯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怎么說?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評析 引入比較自然、合理。)
師:你們瞧,硬幣在老師的右手。
(出示硬幣)
師:硬幣有兩個面,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反面,老師這樣一拋(拋硬幣),硬幣落下后,結果會怎么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拋硬幣的游戲,好嗎?
( 評析 剛提出問題沒讓學生進行猜測,就讓學生做試驗驗證,沒有引起學生的心理需要。可讓學生猜測,再驗證。)
(板書:拋硬幣)
(二)實踐驗證,探索求知
1.活動一:拋硬幣。
(請一學生拋硬幣,其余學生做記錄。)
(評析這種游戲簡單、易操作,應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體驗。)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單,誰愿意告訴我硬幣落下后的結果是什么?
生:硬幣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書:可能)
師:就像大家說的那樣,硬幣落下時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不確定現象。
(評析此處若能就拋硬幣深入展開,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動太多,沒有層次有些雜亂。)
師:為了表揚大家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了新知識,我們再來玩個游戲吧?
2活動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師:這里有1個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個紅球、3個綠球。如果從袋子中任意摸出1個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請同學們來摸一摸。
(小組合作摸球:小組長裝球,記錄員記錄,其余同學摸球。)
(各小組的記錄員匯報摸球的情況。)
師:從摸球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摸到的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綠球。
師: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嗎?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為我們沒有裝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