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學設計(二年級上冊)
設計理念新世紀小學數學實驗教材致力于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教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參與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簡析
《分香蕉》是《新課標北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內容,是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決,口算表內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分一分”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除法的意義,并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算式的讀法。
素質教育目標
讓學生初步體驗到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思考與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24個香蕉圖片
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好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教學情境圖,教師講故事,導入新課。
有兩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們摘了許多的香蕉,就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請小朋友們幫小猴數一數,它們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導學生數香蕉,有12 根。)聽!小猴子吵起來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這該怎么辦呢?
學生交流自己想的辦法,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容易被生動的故事吸引,創設故事情境,能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通過幫助猴子分香蕉,懂得兩只猴子分得一樣多才公平,誘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分香蕉活動。
同桌學生兩人一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進行分香蕉活動。
2.讓學生說說是怎么分的。并上臺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給兩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給兩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還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想乘法口決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分香蕉,結果都是相同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法分香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探究除法算式的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探究除法算式的寫法
師:誰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過程表示出來?
生1:2×6=12
生2:12÷2=6
師:大家小組討論,2個算式,哪個對,為什么?
[學生前面學過乘法,能馬上說出乘法算式,如果學生能說出除法算式,教師要給予表揚,學生不能說出除法算式,教師趁機導出。再讓學生說出每個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的意思,肯定學生的正確想法,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順勢在算式的結果中寫出單位。]
板書:
2 × 6 = 12(根)
12 ÷ 2 = 6(根)
師: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個)讀著:12除以2等于6。
(2)教學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12”在除法算式中稱為“被除數”;“ ÷”稱為“除號”,表示平均分;“2”稱為“除數”;“6”稱為“商”。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樣,在算式中標出各部分名稱,并同桌互相說一說。
12 ÷ 2 = 6(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