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二年級(上))
教學內容:本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32——33頁分桃子。 教材分析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學生分析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設計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形式,認識除法是從“平均分”開始的,因此教學中多次安排動手操作的內容,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形成表象,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比較自然地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增長了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4、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教學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教學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教學準備:12個塑料桃子、4個小猴面具、學具準備:18個圓片、4張小猴紙片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師出示小猴面具:師:看,老師帶來了什么?你們喜歡小猴子嗎?為什么喜歡?我相信你們比小猴子還聰明、活潑、可愛。你們知道小猴子最喜歡吃什么嗎?2、播放多媒體課件:師:在這片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猴子,一天這些小猴子到森林里找桃子吃,其中的2只小猴子找到了8個桃子。這兩只小猴子看著這8個桃子高興極了,他們都在想:“我能吃幾個呢?”你們愿意幫小猴子分桃子嗎?(板書:分桃子)。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自由分桃子,揭示平均分(1)談話師:假如你們同桌倆人就是這兩只可愛的小猴子,你們倆怎樣分這8個桃子呢?請同桌兩位同學先商量一下。(2)同桌倆位學生商量。(3)動手操作同桌倆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用8個圓片代替8個桃子分成2堆。(4)匯報師:誰來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分的?師: 這有8個桃子,咱們請和扮演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把你們剛才怎樣商量,怎樣分的過程表演給大家看一看。(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能都會分成4個和4個)(5)質疑師:是他們倆這樣分的請舉手。你們為什么都這樣分呢?(6)小結:(播放課件)師:像這樣,把8個桃子分給2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樣多,我們把這種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師板: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