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54、55頁內容。就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想按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二、說教學目標;三、說教法與學法;四、說教學流程;五、說板書設計;六、說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教材首先創設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個桃子。這一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過,在這里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的具體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
學習本內容前,三年級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以計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從具體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積累經驗,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對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理解。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基于學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計算的相關基礎,和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生長點,在教法上導入時利用故事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時先采用直觀的方法,借助實物模型來分桃子,認識算理,形成初步印象,進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過程中,采用引探教學法,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在學習活動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二)學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滿足這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識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認識上采用合作交流,強化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與確立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程序我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二)問題驅動、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五)回顧過程、自我評價;(六)作業設計。下面我就各個環節的設計作具體說明: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今天先個你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接著我給他們講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這個故事創設情境,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同時從知識的角度講,以知識的生長點為切入點,在激趣的同時,引出了問題,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心理上和知識上的準備。
(二)問題驅動、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個桃子?”問題引出以后,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著安排了借助直觀的圖片探討“48÷2”的算法。這一環節我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自主探討、尋求算法”;第二層次“合作交流、認識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