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三冊《分香蕉》說課
一、說教材。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課“分香蕉”之前教材創設了三個“分一分”的實踐活動,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會運用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生活中平均分的問題,深刻地體驗到平均分的意義。本課主要是在前面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歷“平均分”具體操作的數學化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動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與“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和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獲得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這就是把直觀操作符號化、數學化,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意義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學重難點: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
1、提供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結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精心為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特別是引導學生思考、尋找和發現除法與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是實實在在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是有用的,我們學的是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多給學生創造進行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觀察。數學雖不同于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片、尋找信息來加深理解,因為已經有了前面3節課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動,所以這節課以觀察為主。讓學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與抽象,算是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表示的意義都需要學生多思考。讓學生多說。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要求學生應當把對數學語言的掌握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多說。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說,比“做”更有意義。“說”是大腦思維內容的具體再現,學生能既清楚又有條理的解題步驟地說除法算式得意義,對應的平均分的過程說出來,才說明學生真正地理解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疑、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