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設計
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8、39頁的教學內容。前面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和表象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從這節課開始認識除法。這個認識過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的數學化過程。而又能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同時教材采用了乘除混編。在經歷情境識別的過程中,體會乘法和除法的區別,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是計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這一課對于學生的后繼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通過前面三節課的不同程度的分一分的過程,已經有了直觀操作的經驗,對于平均分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而且學生也已經熟悉了2——5的乘法口訣。在生活或平常的學習中對于除法算式也有一定的接觸。但是學生對于除法算式的具體意義還是不理解的,學生對于除法的認識處在比較朦朧,而又興趣比較大的階段。在之前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就有一些學生問到:什么時候學習除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課內容的學習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上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學重點: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教學難點: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三、教學策略
1、設計思路。
從分一分的具體操作過程抽象出除法算式,其實也是一個數學建模的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來進行。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自己去研究、探索,經歷數學建模的全過程。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的投入進去,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再通過直觀的操作、語言的描述、除法算式的理解三者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實現除法意義的深刻全面的理解。力圖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形象易行的操作、開放自主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真正展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2、教法、學法。
這節課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在自主探究中體驗知識,在相互交流中更進一步的理解,相互補充,相互提升。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交流,在學生之間出現問題或困難的時候,提出見解。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平等,寬松的氛圍里充分展現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思維。而學生以一個探究者學習者的身份經歷數學模型建立的過程,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在傾聽和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正確掌握所學的知識。
4、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有關這個內容所設計的習題,使練習更有針對性。教師準備好展示結果的圖,在對于結果進行交流時有更強的直觀性,有利于中下游的孩子掌握知識。學生自主準備好學具,12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