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32-33頁。《分桃子》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除法的第一課,編者意在讓學生從分的狀態來入手,有隨意分與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分得剛好的與分得不剛好的,傳統的包含除與平均除都是平均分,書本用練習題來體現。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并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分東西的經歷,這對他們學好《分桃子》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設計理念:遵循數學學習“活動化”的理念,注重活動由實際操作經驗向表象水平的提升。
《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活動經驗構成了學生數學認識活動的重要基礎,本節課不僅使每個學生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更關注他們在做什么,關注學生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怎樣實現由實際操作有效的轉化成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注重活動由實際操作經驗向表象水平的提升。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2、注重學生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經歷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一,依據經驗,初步感知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有沒有聽說過有一種分法叫做“平均分”?
你認為平均分是怎么樣子的?
二,分畫糖果,建表象。
既然大家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你們試著平均分一分好嗎?
你們看這是什么?數數有幾塊?
6塊糖,按你理解的平均分,自己分一分。請你在本子上畫一畫。
誰愿意把你分的結果畫在黑班上好嗎?
你把這六塊糖平均分給了幾個人?每個人分到幾塊糖?每個人分得怎么樣?
你們也這樣分的嗎?只有分2份才是平均分嗎?分3份行嗎?畫一畫。
6塊糖,平均分3份,每份都是幾塊?每份——
還有別的分法嗎?為什么是平均分?
看來平均分不是就2份是平均分,分3份也行,分6份也行。有一個什么條件,才是平均分?
每份分得的同樣多就叫作平均分
三,判斷平均,變式拓展
咱們來判斷一下他們是不是平均分?
(1)為什么是平均分?能用一句話來說明平均分的過程嗎?
(2)這是平均分嗎?為什么?你能移動一下讓他變成平均分嗎?再用一句話說說平均分的過程。
(3)8個西瓜還可以怎樣平均分?用一句話說說。
四,分擺磁扣,注意過程
老師這里有12個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3份嗎?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借助你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注意你是幾個幾個分的?每份幾個。
(你們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看來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訣來幫忙呢。”)
12個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4份嗎?6份呢?從中你發現什么?
五,特殊情況,體會剩余。
剩下10個扣子,怎樣平均分,你們自己在題卡上圈一圈,填一填。看誰的方法多。
10個,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試著連一連。遇到什么問題了嗎?每個小朋友分幾個?每人分得同樣嗎?剩下的兩個怎么辦?
在生活中也有不能剛好平均分的,也有這種平均后還有剩余的現象,
六,圖片欣賞,感受生活。
同學門,其實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有很多,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