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2、33頁內容。〖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能力目標:能正確用語言表述“分”的過程和結果,并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材分析〗
教材創設了“猴子分桃子”的問題情境,通過小數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動,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可以按以下層次展開:(1)讓學生說一說圖意,明確問題;(2)用學具代替桃子,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3)交流分的結果,感受答案的多樣性;(4)討論怎么分2只猴子都滿意;(5)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樣多;(6)全班交流分的過程,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答案的統一性;(7)教師小結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
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為固定名詞,也不必用固定的語言給它下定義,可以用“分得同樣多”“分得一樣多”來理解它或替換它。教學時,教師必須強調人人操作,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平均分的圖形表征是對平均分具體操作過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
〖教學重難點〗體會平均分的過程和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森林里住著一只熱情好客的小豬,這一天,小豬過生日,它的很多好朋友都到小豬家慶祝。小豬就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東西來招待它的好朋友。下面我們來看看,小豬家都來了哪些小動物。
(課件依次展示2只小猴,4只小貓,3只小狗;8個桃子,12條魚,18根骨頭)
(二)小猴分桃
1、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小猴喜歡吃桃子,小豬的這8個桃子就正好是給這2只小猴準備的。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桃子,把小棒分成2堆,分給2只猴子。看看你能想到幾種不同的分法。
2、分好后,交流分法,課件演示4種不同的分法。
3、讓學生感受,哪種分法比較合理,為什么?(公平)
(三)小貓分魚
1、剛剛大家幫助小猴子非常公平的分好了桃子,現在小豬有12條魚,要讓每只小貓分到同樣多,該怎么分?
2、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
3、匯報,交流。
4、小結:;把12條魚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得同樣多,都是3條。像這樣把東西分得同樣多的方法,我們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四)小狗分骨頭
1、有18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
2、用18根小棒代替骨頭,動手分一分。
3、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并展示交流。
(五)說一說(難點)
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你為什么這樣分?
分法1:一次拿3根骨頭,每只小狗分1根骨頭;再拿3根骨頭,每只小狗分1根……(推薦)
分法2:第一次拿6根骨頭,給第一只小狗;第二次拿6根骨頭,給第二只小狗;最后6根骨頭,給第三只小狗。
(六)鞏固練習
1、“試一試”的第1題。有()雙筷子,引導學生先數清楚一共有多少根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畫圈完成。
2、“試一試”的第2題。平均每盒放()支,可數總數后,用連線的方式比較好。